三中全會召開 新華社稱長三角是改革的前沿

中共廿屆三中全會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開,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新華社發表文章指,改革已到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這篇1萬1千多字的長文稱,習近平總書記形容,「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要動乳酪的、是要觸動利益的、也是真刀真槍的,是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的。」這是新時代改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

報導細數,從2018年後的短短一年多時間,調整80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直屬單位,核減21個部級機構,僅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層面就涉及180多萬人……涉及範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讓海外媒體直呼「力度空前」「出乎預料」。

軍隊改革打破長期實行的四總部制,正師級以上機構減少200多個,人員精簡三分之一;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為長達24年的國地稅分設局面畫上句號,3.4萬個機構被撤銷,2萬多名幹部由正職轉為副職;戶籍制度改革衝破城鄉壁壘,全面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性質區分,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等。

文章稱,站在新起點,發展面臨新的困難挑戰:向外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政治形勢嚴峻;向內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仍面臨挑戰,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向未來,新一輪科技浪潮撲面而來,大國博弈和競爭空前激烈……站在新起點,改革到了新的重要時期。文章表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

文章還引述2023年11月3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對長三角提出更高要求,強調「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李春/三中全會 習進一步集權

中共廿屆三中全會十五日召開,無可否認這是一次遲來的會議,又是一次具轉折性的會議,不論是會前已寫就的決定稿,還是鐵定要過關的人事程序等等,都將對中國未來的政治、經濟、軍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一屆五年,五年中通常要開七次中央全會,除了一頭一尾的兩個全會與換屆組班子相關,另外五次全會都會通過一項決定、解決一個問題,其中三中全會因歷史原因,自一九七九年以來都是談改革。今次三中全會已定下是要通過「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入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在中共中全會上要通過的全會決定,就是會議的核心議程,在核心議程外,還有一些固定的重要議程,其中最重要是中共總書記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要總結得失進退;另一重要程序就是人事議程,對中央委員會組成人員的撤職、處分和增補等。

形勢緊繃 不「洗太平地」

看中共中全會的召開,首先要看背景,即召開之際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今次背景說來話長,簡言之是形勢緊繃,變幻莫測、前景未定。傳統上中共重要政治會議前,都要洗太平地,今次內外都沒去作這方面努力,在內外政經的濃雲暗霧外,增加了一個主汛期、大洪水的大陰影。

會議背景不簡單,要把四天的中全會進程大而化之,可簡化為一個焦點、三個看點。焦點就是大會核心議程,要通過的深化改革決定。這個決定稿已寫好,全會要用一天半時間分團組審閱討論,修改後交全會通過。對這個焦點怎麼看也有一個簡單方法,就是當局在會前對此作的最後造勢和鋪墊。

有關這個焦點的造勢鋪墊,今次由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五篇系列評論及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七篇系列述評為主要工程,目標是為中全會和中全會決定提前定位,以達致「凝聚信心和力量」。但也透露出即將通過的決定的主要內容,即把堅持中共黨的領導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證」,「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未來要推進的定名「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等等。

而未受外界注重,在中共黨內相當關注的是三個看點,首先叫做大勢分析。中共所有重要政治會議都有一個內外形勢分析的環節。這個大勢分析將在習近平向大會作的工作報告中提出,全會預計有半天時間來討論工作報告,其中重點是統一對內外大勢的認識。

李尚福、秦剛 將有交代

第二個看點是人事議程。二中全會後被抓起來的、被免官職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按程序要由大會作出決定免去中央委員會的職務,有的是追認之前中央政治局作出的決定。這個程序中的關鍵,在於要向中央全會公布他們的罪狀或問題,比如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到底犯了甚麼罪?前外交部長秦剛到底有甚麼問題?都得有個交代。

第三個看點在備受關注的經濟,這也是主事者有意透過全會來統一黨內認識的。今次中共全會前,經濟界有很多分析猜度,但可能多數押錯寶,他們沒有注意到有個刻意安排的「會前會」,即總理李強突然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與企業座談會」。

通常這個座談會在有關經濟工作的會議前召開,但今次召開,純為三中全會,目的是要釋放對經濟形勢的定論,即一是透過參會專家之口,說的「儘管宏觀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政策效果正逐步顯現,市場積極因素正逐步匯聚」;一是由李強親口說出:「需全面、真實地掌握當前狀況,並鼓勵企業多反映真實情況,多提出務實建議」,以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目前較為複雜,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問題需要下大力氣才能解決,期望進一步有效實施宏觀政策,持續努力,形成合力,提升政策執行效能,以促進未來的健康發展。」

中共決策層 無救市打算

這意味著,中共決策層在三中前,沒有認為經濟有大問題,也不可能有重大政策調整去「救市」。長三角將是未來深化改革的排頭兵,文章稱,從中國版圖看,漫長的東部海岸線宛如一張蓄力已久的長弓,長三角正是箭鏃,既是發展的排頭,也是改革的前沿。

人大校長談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兩力」是改革的核心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重陽金融研究院聯席理事長林尚立9日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解放生產力和增強社會活力「兩力」是改革的核心,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靠創新,只有真正把創新釋放出來,改革才能一步一步走深。

據「人大重陽」公眾號轉發《大公報》專訪全文,林尚立指出,目前改革核心實際上是兩個解放的問題,第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即如何讓新的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效應,構建與新的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治理形態。第二是「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關係到與經濟緊密相連的社會公平正義,以及民生保障。

林尚立認為,這「兩力」來源於持續不斷的改革,以及通過改革的制度創新釋放,使「兩力」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制度障礙被消解、被消除。對於即將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林尚立預計會涉及四個方面:首先是創新,高質量發展核心是創新,新質生產力核心也是創新,如果改革不能解決創新的問題,改革就難以抓住要害。第二是市場,市場要有活力,市場要一體化,國內市場、國際市場要聯動起來。第三是治理,為使民生保障依然保持在有序範圍,使中國之治得以延續,改革要去進一步解決公平正義和就業等問題。第四是民生幸福,涉及處理衣食住行、醫療保障,城鄉融合和教育就業等問題

林尚立也談到香港的發展前景。他表示,融入國家大局是香港發展最大的機遇,也是最大的戰略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香港融入國家戰略提供了非常大的戰略舉措。而香港至今在國際參與和金融人才集聚方面有獨特優勢,一切都有賴於香港如何在國家發展大戰略當中形成香港的大格局。

在與世界市場融合的方面,林尚立指出,外國的資本、技術、知識、企業等,在中國的經營和發展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制度規範和法律保障,這是中國面向世界很基本的戰略舉措,也是一個開放型大國理應去完善和發展的地方。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化強國還應該為世界市場提供新的治理機制和運行規則。

林尚立最後強調,改革開放歷史是發展和探索帶來的,是成功所啟示的,也是中國共產黨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背後的法寶。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就沒有未來。

相關新聞

歷經數個月的談判,美烏終於敲定礦產協議,這不僅象徵著美烏兩國深化經濟與軍事合作的決心,也被視為 川普 政府對 烏克蘭...
美國政府限制輝達(Nvidia或NVDA,陸譯英偉達)對中國H20晶片的出口,導致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美國總統川普週二 (29 日) 在密西根州發表就職 100 天演說,宣告自己是歷來百日開局「最成功」的總統。他強調,這是「很多很多人」...
加拿大 總理卡尼領導的自由黨在廿八日的聯邦大選獲勝,可望拿下國會一六八席繼續執政,但離單獨過半仍差四席。卡尼在勝選演說表示, 美國 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