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5月PMI數據 呈現不同狀況的解讀

大陸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指出,從行業看,通用設備、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行業生產指數連續三個月位於擴張區間,企業產能釋放較快;紡織、化學纖維及橡膠塑料製品等行業生產指數降至收縮區間,企業生產有所放緩。

一、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運作狀況

5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5%,較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製造業景氣水準有所回落。

從企業規模來看,大型企業PMI為50.7%,較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PMI為49.4%和46.7%,較上月下降1.3和3.6個百分點。

從分類指數來看,在構成製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新訂單指數、原物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低於臨界點。

生產指數為50.8%,較上月下降2.1個百分點,仍高於臨界點,顯示製造業企業生產持續保持擴張。新訂單指數為49.6%,較上月下降1.5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市場需求放緩。

原料庫存指數為47.8%,較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主要原料庫存量減少。從業人員指數為48.1%,較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企業用工景氣度略有回升。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0.1%,較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仍高於臨界點,顯示製造業原料供應商交貨時間略有加快。

二、中國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運作狀況

5月份,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1.1%,與上月基本持平,非製造業持續擴張。

分業來看,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較上月下降1.9個百分點;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5%,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從業界來看,郵政、電信廣播電視及衛星傳輸服務、網路軟體及資訊科技服務、文化體育娛樂等產業商務活動指數位於55.0%以上較高景氣區間;資本市場服務、房地產等產業商務活動指數低於臨界點。

新訂單指數為46.9%,較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顯示非製造業市場需求景氣度回升。分業來看,建築業新訂單指數為44.1%,較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服務業新訂單指數為47.4%,較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

投入品價格指數為49.7%,較上月下降1.4個百分點,顯示非製造業企業用於經營活動的投入品價格整體水準有所回落。分業來看,建築業投入品價格指數為53.6%,較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服務業投入品價格指數為49.0%,較上月下降1.9個百分點。

銷售價格指數為47.8%,較上月下降1.6個百分點,顯示非製造業銷售價格整體水準有所回落。分業來看,建築業銷售價格指數為49.7%,較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服務業銷售價格指數為47.5%,較上月下降2.0個百分點。

從業人員指數為46.2%,較上月下降1.0個百分點,顯示非製造業企業用工景氣度降低。分業來看,建築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3.3%,較上月下降2.8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6.7%,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

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6.9%,較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繼續位於較高景氣區間,顯示非製造業企業對市場發展前景保持樂觀。分行業看,建築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6.3%,較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7.0%,較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

三、中國綜合PMI產出指數運作狀況

5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1.0%,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持續高於臨界點,顯示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整體維持恢復發展態勢。

財新中國5月製造業PMI升至51.7 近兩年最高

財新中國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升至51.7,較4月上升0.3個百分點,為2022年7月來最高,顯示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擴張加速。

從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分項數據來看,5月製造業供需持續擴張,生產指數升至2022年7月來新高,其中消費品類生產增長強勁;新訂單指數在擴張區間小幅下行,外需擴張幅度明顯放緩,當月新出口訂單指數明顯放緩,不過仍位於臨界點上方。

報告指,大陸製造業企業用工仍偏謹慎,5月從業人員指數在收縮區間小幅回升,消費品製造類企業的用工甚至略有增長。調查顯示,用工收縮普遍與人員離職後企業未填補空缺以及生產效率提升有關。

隨著新訂單增加以及用工減少,企業積壓業務量連續3個月上升,5月積壓業務量指數升至2021年10月來最高,企業選擇消耗產成品庫存以滿足新訂單需求,導致5月產成品庫存指數再度回落至收縮區間。

報告稱,製造業市場信心相對穩定,5月生產經營預期指數在擴張區間微升。受訪企業稱,增長預期主要與最近國內外市場需求回升有關,此外也得益於新產品問世、技術進步和產能擴張。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5月製造業景氣度維持向好,供給、內需、出口不同程度擴張,企業維持樂觀情緒,但價格水平依然偏低,尤其是銷售端價格持續低迷,製造業就業連續數月收縮,企業擴員態度謹慎。就業壓力偏大、需求弱於供給依然是當前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究其原因仍在於社會整體預期偏弱,這是過去較長時間內外部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影響所致。

王喆指出,長期積累的問題需在長期中尋求解決途徑,各項旨在穩經濟、促內需、增就業的政策加力增效並保持一貫性和連續性,應是施政重點。

 

相關新聞

全球銀行業氣候聯盟「淨零銀行聯盟」正就修改成員規則徵詢意見,因部分大型銀行退出及實體經濟行動不足。阿布達比第一銀行的巴席爾表示,...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利率決策和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記者會的五大重點摘錄
中國大陸十七日在台海軍演,矛頭指向美國「以台制華」,美國國務院十八日回應,指中國大陸對台灣做出明目張膽、不負責任地威脅,豈能自稱是「...
NVIDIA GTC大會於美國聖荷西登場,執行長黃仁勳也在大會上宣布了NVIDIA對於AI晶片的最新進展,並同時公布了在推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