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修法首階段 聚焦4議題

403強震後,全台老屋重建議題再引關注,內政部危老條例修法作業將分為「經驗分析政策建議」、「行政程序部門協商」、「政黨協商立法決定」三階段執行,近期為第一階段意見搜集作業,4月份也已舉辦北中南三場產官學座談,檢視過去執行成效以及後續延長修法的意見。

 內政部確立危老條例不會落日,但危老正面臨十年屆期大限,勢必要在2026年5月前完成修法。內政部與產學界聚焦四方向討論,包括危老與都更法規競合問題、是否確實改善「危」、「老」房屋,以及開發基地過小、破壞都市紋理或施工困難等議題。

學者認為,都更條例是由上而下、危老條例則是由下而上,兩者立法目的不同,當初危老的出現是為補足都更推動的瓶頸,以快速通關改善居住安全。

主要意見包括,探討未來是否排除已劃定都更區域,以避免危老重建破壞更新地區整體開發的理想;業者提出,實務上常遇到已劃定為更新地區,在談重建的過程,當中有部分幾戶原先同意、後又改走危老快速通關。

 據內政部盤點,以案件績效來看,截至3月底已有3,775件申請案件、核准3,541件,比起已施行27年的都更條例僅1,100餘件,危老條例短短七年多就有顯著成果,且平均每案審查天數僅97天。據統計,全國過半住宅屋齡都超過30年,以台北市占比72%最高,累計申請案件逾8成來自於六都,以台北市破千件最多。

 此外,全國危老案件有超過2/3案件土地權屬為單一所有人,7成為住宅區,以平房最多、公寓其次,有半數本來就是住宅區,商業區重建面積規模則最大。內政部指出,過去七年來,全國有超過8成的危老案件基地面積都不及1,000平方公尺(302.5坪),而全國危老基地總平均面積只有739.22平方公尺,規模普遍都偏小。

 另,產學界也提及老舊不見得等於危險,或許考慮危老更限縮在危險建物等主張;現況也出現「容積無效」的問題,以台北市為例,大同萬華才是真正的老城區,但推動危老的件數卻遠不及大安區。

震出隱憂 北市6成商辦該升級了

辦公人口最密集的商辦大樓被震出危機意識。據調查,台北市至少6成商辦大樓屋齡超過20年,是「建築師耐震設計規範」新版條文實施前竣工,加上全台取得「耐震標章」大樓僅110件,指標性商辦大樓更僅4件,專家認為,商辦大樓升級商機可期。

據仲量聯行、高力國際的統計,台北市A級及頂級辦公大樓約73棟,5成屋齡超過20年,若加計B級辦公大樓總計約128棟,高達6成以上是屋齡超過20歲的中古商辦大樓,是在「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新版條文2006年1月實施前完工。

內政部統計全台確認為紅單的建物共51棟、黃單92棟,當中並沒有商辦大樓,但是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指出,商辦大樓防災和耐震能力是否禁得起強震考驗,值得深思。

據台灣建築中心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全台取得耐震標章的建築物共只有110件。其中「潤泰敦仁」於2008年率先取得標章,迄今公有建築已有56棟取得,民間及國營事業等建築則有54棟取得,較知名的地標包括有「陶朱隱園」、「元利信義聯勤One Park」、「三圓養心殿」、「潤泰敦峰」,及今年第一件生產力建設台南中西區住宅大樓等。至於已取得耐震標章的商辦及資訊中心大樓只占9件,相較於住宅大樓,明顯稀缺。

黃舒衛認為,台北市老舊商辦大樓潛藏公安、結構、防災應變考驗,都備受重視,如何強化都市防災機能,為當務之急。台灣於1974年以前建築法規並沒有抗震規範,屋齡50年以上的建物遇到強震,抗震能力面臨挑戰;在2006年「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納入隔震與消能元件設計篇章後,新建物耐震能力已大幅提升。

 全台建物共1,024萬多棟,平均屋齡32年。其中50年以上的超過111萬棟,台北市占16%,花蓮、台東則有2成之多。

相關新聞

國發基金投資之事業近年不斷傳出弊案和虧損,國發會主委兼國發基金召集人劉鏡清最近表示,已啟動從「聯合再生公司」的退場機制,...
碳費拍板,毛利將被碳費「吃掉」最多的六大行業也曝光,分別為水泥、生鐵及粗鋼及初級製品、光電材料及元件、石油煉製品、基本化學材料、以及紙漿、...
中央和地方公共建設財源將不再唯一仰賴預算資源。據悉,行政院將有新機制、新組織翻轉促參,未來四年盼帶動保險業等民間投資逾6千億。...
人工智慧 (AI) 引發的科技失業問題日益嚴重,本文探討了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說明其在長短期的正負面影響,並透過國際比較探討勞工保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