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幣風險多 金管會 改推實質資產代幣化
虛擬貨幣有四大風險,金管會決定「另闢蹊徑」。金管會主委黃天牧4日在財委會備詢時表示,虛擬貨幣有四大風險,即無內在實體或經濟價值、波動性很高、平台有風險及錢包管理仍有諸多疑慮。因此金管會將參考美、港、星等市場,研議開放實質資產(RWA)代幣化的可能性,且最可能是基金代幣化。
在美國證管會(SEC)年初同意比特幣現貨ETF掛牌,加上近期比特幣價格頻創新高,不少立委詢問台灣開放虛擬幣現貨ETF投資的可能性,黃天牧表示,投資人除期待虛擬資產在投資面帶來的資產漲幅外,另一原因是虛擬資產與區塊鏈未來發展的連結,金管會半年前就已觀察到國際趨勢,像美國及新加坡等市場已在試驗有實質經濟價值的金融資產代幣化,將密切關注各國的推動狀況,希望將來台灣有機會推出RWA商品。
黃天牧表示,虛擬貨幣其實無實質價值、對經濟活動沒有貢獻,同時價格波動劇烈,加上交易平台及錢包管理上仍有諸多疑慮,投資價值可能歸零或泡沫化,各國監理單位對開放都有很多顧慮,反而是美國、香港、新加坡等都在研議及試辦實體資產(Real World Asset)代幣化,即用實體金融資產,如債券、股票等透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交易。
金管會目前由證期局與相關公會針對基金代幣化進行評估研究,參考國外市場的同時,也要顧及金融穩定及可行性,希望透過實質資產代幣化可實現虛實整合,以數位代幣透過去中心化金融與實質經濟的資產做連結,同時具有可分割更細小單位、便於交易、跨域、可隨時清算等優勢,金管會相當重視實質資產代幣化未來推動的可能。
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表示,已有請相關公會考察美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國相關案例,了解基金代幣化的發行、流通和交易流程,評估可行性和業者需求,了解有哪些需克服的技術或產品設計問題,初步推測代幣化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業者銷售成本,預計今年研議結果即會出爐,金管會再決定是否進一步開放實質資產代幣化。
延伸閱讀1:BNPL釀債彈?三租賃業 被金管會約喝咖啡
金管會4日透露,已約談三大租賃業者,了解BNPL(先買後付)營運情況,後續將有兩措施,一是請銀行了解合作租賃業者風險管理、消費者保護;二是請租賃公會參考金管會對BNPL的建議方向,擬定自律規範。
網路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形容現代年輕人為了買新車、追求快意人生,以債養債,最後無力償還、走向悲劇結局,財經Youtuber近期呼籲金管會應儘速納管租賃公司對年輕人大推BNPL業務,否則將造成新一波金融風暴;財委會立委4日亦示警,租賃公司恐成台灣最大「影子銀行」。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租賃業目前非歸金管會管轄,但銀行局日前約談三大租賃公司,即中租、裕融、和潤,要了解是否對年輕族群過度提供信用額度。
銀行局局長莊琇媛指出,兩周前找三家租賃業,了解消費者保護措施,如利息是否過高,業者回應利息不會一開始就最高,平常利息約3%~5%,會升高是違約金或延遲利率;其次是徵信,BNPL貸款金額低,業者還是會做徵信,但不會如銀行那般詳細。
由於在學或剛出社會年輕人不易取得銀行貸款,租賃業針對此族群提供先買後付融資,被指控協助年輕人大量舉債,且是高利貸,讓許多年輕人恐不到30歲就負債上百萬元,恐成新債務風暴,立委亦指三大租賃公司資產達1.5兆元,未收回的應收帳款更高達1兆元。莊琇媛強調,三大租賃有很多業務,除BNPL外,也有車貸、機車貸款等,BNPL貸款金額低,交易量絕對未達上兆元。
回應外界質疑,金管會將採兩措施,莊琇媛表示,一是透過銀行從金流面控管,租賃業的資金很多都來自銀行放款,金管會將要求銀行,對其合作的租賃公司進一步了解其風險管理、消費者保護;二是提供建議請租賃公會訂自律規範。
金管會去年初針對BNPL提兩大建議,一是建立適當風險控管機制,包括對消費者及合作商家徵授信管理、財業務風險評估、資安風險管理、防範詐騙;二是消費者保護措施,包括個資保護、客訴爭議處理、客戶財務風險警示、債務協處機制、訂約公平誠信、資訊充分揭露,及行銷廣告招攬,要確保沒有虛偽不實或有誤導消費者之嫌。
延伸閱讀2:ETF規模突破4兆元 證期局出招
ETF規模突破4兆元,1年吸金逾1.5兆元,成台股新資金動能,但被動式追蹤指數,對非成分股恐出現資金排擠效應,對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4日在立法院財委會中表示,主動型基金也很重要,可培養資產管理人才,亦可讓市場均衡發展。
因此金管會預計將開放主動式ETF及多重資產基金,據證期局副局長高晶萍透露,投信投顧公會已將建議方案交到證期局,將儘速評估、6月底前拍板;至於主動式ETF是必須追蹤指數,還是可完全開放,讓基金經理人依其評估與投資策略操作?即主動式台股基金公募化,高晶萍表示,將視公會建議案內容,評估開放方向。
黃天牧4日表示,ETF現在是庶民投資人非常重視的投資標的,是否已占台股決定性力量,仍要由證交所等進一步分析交易量變化,但ETF是追蹤指數的被動型投資,基本算是台股穩健的力量,但隨著ETF的發展熱絡,金管會近期推出平準金機制等三面項、六大監理措施,都是符合國際監理趨勢、並讓投資人更了解投資風險與資訊。
由於ETF是複製指數的被動型投資,成分股多是以科技股為主,隨著ETF投資規模劇增,納入成分股的個股相對可有資金行情,但也恐對非成分股造成排擠效應。黃天牧說:「這確實是金管會希望市場均衡發展的考量之一。」
高晶萍說明,為讓市場可均衡發展,已請證交所與投信投顧公會研議,發展主動型ETF與多重資產ETF,將看國內投資人需求、業者發行意願、設計商品是否有吸引力與配套措施,預計6月底前定調,定調後業者也需要時間設計相關產品,盡快推出後,讓投資人可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