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話先說 碳交易別短線投資

環境部長薛富盛:別將碳交所視為證交所,並提醒國外碳權暫時不能抵減碳費

 碳交所22日將啟動首批國外碳權交易,環境部長薛富盛19日直言,外界別將碳交所視為證交所,投資應回到股市,也別將碳權交易當成短線投資。他並提醒,國外碳權暫時不能抵減碳費。

據了解,目前金融、科技、傳產等業者,都有意申購首批國外碳權,除兆豐金、國泰金、台新金等金融業者,科技業由台積電、聯電等企業領軍參與,傳產業者中,碳排大戶中鋼更表態要搶頭香,首批購買500噸碳權,為台灣排碳有價時代拉開序幕。

 薛富盛19日出席「112年資源循環創新研發成果發表會」時表示,國外碳權未來不見得能抵國內的碳費,最主要考量是,要對台灣實質減碳有幫助,國外碳權的用途是協助企業ESG、碳中和等。他強調,隨著時間演進,未來台灣在碳費制度更周全時,可以再考量是否能抵碳費。

至於碳交易是否會帶動股市,薛富盛對此回應,希望外界別將碳交所看成證交所,「這是兩回事」,從事比較短線的投資,應回歸正常股市或債券等等理財方式,不要把碳權交易所當作資金運作的考量,碳交所也不等於證交所。

據碳交所規劃,未來每天碳權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台轉售,使用上端視業者各自用途,以及供應鏈要求進行安排,因此未設定「有效期限」。

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首批掛牌國外碳權除暫不可抵充國內碳費,也不能直接抵歐盟碳關稅,但可做為「碳中和」之用。企業減碳期盼達到淨零的目標,但減碳後仍未達標的部分,可購買碳權抵充,達到碳中和。

除了國外碳權將從22日開始交易,攸關國內碳權買賣的子法也陸續公告。根據環境部預告的碳交易辦法草案,未來將訂出三種買賣國內碳權的方式,並授權環境部必要時可設定交易價格上限,避免市場炒作,第一筆國內碳權最快明年年中上架交易。

另外,由於環境部將從2025年正式對企業開徵碳費,採認的則是2024年排碳量,預期明年開始碳交易的交易量將呈現明顯成長,2025年趨於熱絡。碳交所表示,目前還有國際碳權的案子在籌備,企業不用緊張買不到碳權。

相關新聞

業者喊冤,已委請美律師向CBP申訴、爭取撤銷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24日宣布,對全球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發出暫扣令,即日生效。...
 強烈颱風樺加沙雖未直撲花蓮,但外圍氣流帶來豪大雨,造成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午後溢堤,黑褐色洪水宛若海嘯般,...
 主計總處22日公布失業統計指出,8月失業率升至3.45%,創近12個月最高,而「工時不足就業者」12.1萬人也寫今年來新高,...
「重慶台灣周-兩岸訊息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於本(9)月 16 日舉行,中、台雙方皆表示,兩岸就「汽車產業」網聯化、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