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中美和解氛圍對台灣的意義

台灣一直擔心認知作戰、聲討中共同路人;真正危機是偽美國同路人,散播不實言論,把台灣推向險境。我們如果沒有打敗敵人的能耐,自己就要控制,不要期待老大撐腰。備戰導向的參選人,會重蹈內唐亞胡覆轍,引導台灣走向戰爭;強調避戰,才能以和談開啟兩岸和解,迎向台灣長期和平。

最近美國智庫史丹佛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專家梅慧琳(Oriana Mastro)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文,檢討美國對台灣問題的政策。她說過去美國避免與中國戰爭,主要是維持「威懾」與「安撫」間平衡,但近來這種平衡遭到破壞,提高了戰爭風險。

「威懾」是美國動用軍事力量阻止中國攻擊台灣,「安撫」則是讓中國理解美國承諾不會干預台灣最終政治地位,她重申美國希望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該文刊出後,獨派在美機構立刻發文表示,台灣人未被諮詢,也絕不接受這一安排。

梅慧琳是美國史丹佛國際關係研究員,和胡佛研究所關係密切,這篇文章在這個時間點發表,意義重大。首先,胡佛是美國著名智庫,立場向來反中、捍衛民主價值。去年胡佛接受美國政府委託,進行「美、台、中半導體安全」研究,台灣半導體產業鏈搬到美國,即根據其建議。

梅慧琳何許人也?她出身美國空軍,專長為軍事戰略。她表示最近與中國政府及軍方會談,北京並不擔心美國軍事威懾,但關心美國政治言論,正背離以往模糊立場,往支持台灣實質獨立前進,再加上民間挑釁動作不斷,如《台灣政策法案》和國會議員訪台,給習近平帶來巨大壓力,逼迫他將軍事行動做為選項。

在拜習會舉行前夕,該文清楚表達了美國政府風向:美國要改善和中國關係、降低衝突。作者建議美國重申不支持台獨,也不反對台灣與中國「和平統一」,將最終命運留給兩岸人民解決;此外,白宮應阻止國會成員訪問台灣,否決立法挑釁。

為何有這種政策轉變?因為以哈戰爭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美國現在需要和中國和解並合作,共同為世界和平努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國在中東有話語權,和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友好,普亭已靠向中國,中國手上牌愈來愈多,美國當下最不希望台灣變成麻煩製造者。

近期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第三度訪台,強調美方不支持台獨,更重要的是呼籲北京與台北「展開對話」。中美關係將提升至新層級,羅森柏格也表態繼續支持台灣;她強調對選舉持中性立場,因為不論誰當選,未來的局勢還是美中說了算。但台灣聽話還不夠,不要刺激中國更重要,因為會影響美國利益。

其實中美壓力並未緩解,仍劍拔弩張。台灣人經營的美國半導體公司,不准賣晶片到中國,這代表什麼意義?台灣和以色列不同,以色列有美國相挺,台灣卻是中國警告美國不得踩的紅線。

現實極為殘酷,只要發生戰爭,台灣會像巴勒斯坦一樣變成廢墟。從俄烏和以哈戰爭經驗,美國會武器支援、派航母周邊巡邏,但不會直接參戰。政府以軍工產業沾沾自喜,參選人也避談兩岸和談,外資認為台灣深具風險,並不難理解。

台灣一直擔心認知作戰、聲討中共同路人;真正危機是偽美國同路人,散播不實言論,把台灣推向險境。我們如果沒有打敗敵人的能耐,自己就要控制,不要期待老大撐腰。備戰導向的參選人,會重蹈內唐亞胡覆轍,引導台灣走向戰爭;強調避戰,才能以和談開啟兩岸和解,迎向台灣長期和平。

世界不需要另一場戰爭,特別在台灣海峽。美國鼓勵兩岸對話,希望找到新的出路,台灣的未來,將是所有人民的共業!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美國是如何在台灣問題上「火上澆油」的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威懾與安撫之間的微妙平衡避免了與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爭。

這種平衡現在被打破了。中國正在建設和展示軍力;北京和華盛頓都發出了敵對的言論。戰爭的可能性似乎與日俱增。恢復幾十年來幫助維持和平的那種平衡,眼下還為時不晚,但需要採取措施,緩解中國的擔憂。由於中國的不妥協態度和華盛頓的過熱氣氛,這麼做不會容易。但如果能防止戰爭,冒政治風險是值得的。

威懾是通過動用美國軍力的暗示來阻止中國攻台。安撫則是提供諒解:美國不會幹涉有關台灣最終政治地位的決定。

美國及地區盟友必須繼續建立強大的軍事威懾。但美國領導人和政界人士也需要牢記安撫的力量,努力理解中國對台灣問題的高度敏感,並應明確無誤地重申,只有中國和台灣才能解決政治分歧,這一立場仍是美國的官方政策。

冷戰期間,北京和華盛頓簽署了一系列與台灣有關的公報。其中一份公報說,美國「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切」。這種措辭和其他措辭故意含糊不清,但各方都接受了這種說法,認為這是一種避免攪亂局面的承諾。中國仍然認為這一安排具有約束力。

需要說清楚的是,是中國首先開始攪亂局面的。

自2016年,傾向獨立的民進黨的蔡英文當選台灣總統,接替對中國更為友好的政府以來,習近平一再通過大規模軍事演習和其他施壓手段來彰顯中國的軍事實力,這顯然是為了阻止台灣的獨立情緒。

美國政治人物做出正確回應,對民主的台灣進行口頭支持,提供武器,並加強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但美國的反應也起到了火上澆油的效果。

十多年來,我在不同的軍事崗位上從事美國國防戰略工作。最近,我前往北京,在那裡會見了中國政府和軍方的官員、重要學者和共產黨下屬智庫的專家。在這些會談中,很明顯,北京對美國加強在該地區軍事姿態——即等式中威懾的一面——遠沒有對政治言論那麼關心,因為在中國,那些政治言論被視為美國正在擺脫過去的模稜兩可,轉而支持台灣事實獨立的證據。

他們有很多的證據。

2016年12月,川普成為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第一位直接與台灣領導人通話的美國總統或候任總統,當時蔡英文打電話祝賀他贏得大選。拜登總統四次違背美國的模糊政策,表示如果中國攻台,我們將在軍事上支持後者。美國國會議員訪台人數在去年達到了10年來的最高水平,中國認為這是對台灣獨立的公開支持,其中包括時任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2022年8月訪台,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到訪台灣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這種情況今年仍在繼續:今年6月,一個由九人組成的國會代表團抵達台北,這是多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挑釁性的立法也沒有起到什麼好作用。去年,參議院提出了明確支持台灣在國際組織中發揮作用的《台灣政策法》,今年7月,眾議院通過了一項類似的法案。眾議院共和黨人在1月份提出了一項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的動議

諸如此類的行動給習近平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不會容忍自己作為失去台灣的中國領導人而被載入史冊。在北京看來,這將是一種生死攸關的威脅,可能會助長西藏和新疆等動盪地區的分裂主義情緒。

目前,對中國軍事能力揮之不去的疑慮及對美國及其盟國報復的擔憂足以抑制習近平。但是,如果他得出結論,認為美國已經一舉打破了之前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並決心阻撓統一,他可能會覺得他必須採取軍事行動。美國也許能夠在該地區建立必要的軍事力量,以阻止中國的戰爭之選。但是,成功阻止習近平發動一場他認為必要的戰爭所需的支配力可能是難以實現的。

安撫中國需要拜登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反對台灣與中國和平統一,台灣的命運最終取決於台北和北京。這將意味著放棄為台灣創造國際空間的努力,並在北京拉走台北的外交夥伴時譴責北京。白宮還需要利用它所擁有的影響力,阻止國會議員訪問台灣,並威脅要否決具有挑釁性的立法。

毫無疑問,華盛頓和台北都會遭到反擊,而且無論美國的立場如何,習近平可能已經下定決心奪取台灣。但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台灣問題上保持政治中立。前總統柯林頓歐巴馬老布希小布希都主張台北與北京之間通過和平對話解決分歧。

還有更長期的影響需要考慮:如果威懾和安撫的結合失敗,中國攻擊台灣,這將開創中國領導人通過殺戮和破壞來實現其目標的先例。但是,如果中國仍然有辦法最終說服台灣人民——通過誘惑或壓力——和平統一符合他們的利益,那麼這可能是一個我們可以與之共存的中國。

在最好的情況下,美中將達成一項高層協議,即一份新的公報,華盛頓重申其長期以來的政治中立,中國承諾減少軍事威脅。這將避免戰爭,同時給中國爭取和平統一的政治空間。這可能意味著中國利用其影響力孤立台灣,並最終說服台灣民眾應該與北京達成協議。但是,阻止兩岸統一不是華盛頓的責任所在,它只是確保統一不會通過軍事力量或脅迫來實現。

美國和中國就台灣問題爆發的戰爭可能是「二戰」以來最殘酷的戰爭。儘管在政治上可能很困難,但美國領導人有責任努力防止衝突,這意味著說話要溫和一些,但要手持大棒。

黃齊元

美國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新北市-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共同發起人/蔚藍華騰智慧顧問公司董事長/智門SmartGate創辦人,大中華地區金融界最負盛名的投資銀行家,投資銀行界的領軍者,具有超過30年投行和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台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融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中國大陸併購公會理事,2008年度榮獲中國大陸併購公會《最佳併購交易獎》,2010年度再獲臺灣證交所最佳證券承銷商(海外組)被譽為「Mr. TDR」

相關專欄

7月迄今全球發生許多大事,包括美國前總統川普遭槍擊、並被共和黨提名參選美國總統、民主黨的拜登總統宣布退選、中國大陸召開第20屆三中全會、...
最近台灣部分地區有停電情況,顯示電力嚴重不足,引起社會普遍憂慮。解決之道無外乎以下幾種:第一、恢復核能,但可能引起政策爭辯;第二、...
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引起全世界關注,這是危機的開始,美中都在背後運作。
中國大陸近期公布貿易壁壘調查結果,認定台灣對大陸存在貿易壁壘,同時中止原本列入ECFA免關稅優惠的12項石化產品,兩岸由於政治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