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台博弈/從地緣政治因素 看以巴大戰悲劇
中東向來被認為是美國後院,美國一度認為成本效益不符,曾想將資源與注意力轉移到亞洲與東歐,甚至想裁撤中央司令部,但就是因為北京的積極,讓美國警醒,擔心中國勢力將進入過去美國視為禁臠的中東。伊沙兩大區域強權都有走出過去舊秩序的意願,伊朗想打破美國封鎖,積極拉攏中國,加入上合組織,而利雅德則要做全球南方的新領袖,不甘被困在中東的舊格局。
哈瑪斯與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戰爭,乍看起來是民族仇恨、種族衝突,幕後卻有地緣政治因素,尤其是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權力爭奪。
伊朗拉攏中國 想打破美國封鎖
中國之前試圖介入中東衝突,中東問題特使翟雋過去一年裡曾與以色列、控制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阿拉伯聯盟和歐洲聯盟接觸,商討兩國方案和聯合國承認巴勒斯坦事宜,尤其以三月促成利雅德和德黑蘭恢復邦交,最為大陸官方與媒體所稱道,認為是北京全球影響力增大的證據。
中東向來被認為是美國後院,美國一度認為成本效益不符,曾想將資源與注意力轉移到亞洲與東歐,甚至想裁撤中央司令部,但就是因為北京的積極,讓美國警醒,擔心中國勢力將進入過去美國視為禁臠的中東。伊沙兩大區域強權都有走出過去舊秩序的意願,伊朗想打破美國封鎖,積極拉攏中國,加入上合組織,而利雅德則要做全球南方的新領袖,不甘被困在中東的舊格局。
美打造新秩序 反成衝突導火線
伊沙皆知,要打破當前局面,必須先解決彼此的僵持,以及兩國遍布在中東各地的代理人戰爭。中東情勢繫於微妙平衡,美國想防範中國,企圖打造中東新秩序,但恰巧牽一髮動全身,新秩序反倒變成中東衝突導火線。
拜登當過歐巴馬副總統,他親眼看過歐巴馬「兩國和平方略」的提出及失敗,非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去捅中東馬蜂窩,但華府受到來自北京的壓力已迫在眉睫,所以他在任期過半後,才提出自己的中東和平方案;新秩序中的主軸是,沙以建交,而美國對沙方提供安全保障,利雅德原要求獲美國提供的北約式安全保障,但未獲同意,只能像以色列、日本成為美國的非北約主要盟友。
這個新秩序有兩個額外好處,一是做為美國盟友,利雅德須協助美國經濟,沙方祕密承諾明年年初以增產原油方式表達對美善意,這將壓抑油價和通貨膨脹,有利拜登明年底競選連任。其二是抵消中國影響力。在美沙協議中,拜登政府要求沙方保證在經濟和軍事上與中國保持距離,例如不得容許中國駐軍,限制使用華為技術,不得使用人民幣交易石油等等。
以沙關係緩和 哈瑪斯怕被忽視
但大家都有意忽略中東問題真正關鍵: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問題在中東是個尷尬存在,利雅德表面堅持巴人建國立場,但私下覺得可以擱置,而換取以方對約旦河西岸與加薩採較為緩和措施,改善巴人生活。但巴勒斯坦問題並未因為時間久了就穩定下來,也不會由於忽視它,它就不存在,而且在西岸與加薩情況日益惡化,以及內唐亞胡右翼政府壓迫下,猶太屯墾區漸趨擴大,一旦沙以關係正常化,失去來自利雅德的主要財政後盾與政治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將淪泡影。
這就是哈瑪斯要發動突襲猛攻的最重要原因,哈瑪斯領袖哈尼雅在攻擊後說,「你們(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簽的所有關係正常化協議,都沒辦法中止這場衝突」,大家如今都認識到,只要巴人被排除在中東新秩序外,整個中東就不可能有安全可言。
其實哈瑪斯又何嘗不知這次攻擊是以卵擊石。以色列動員卅六萬後備軍人,先轟炸空襲,再後地面清剿,但這正是哈瑪斯所期待。只要以色列對哈瑪斯愈殘忍報復,被封閉的加薩愈窮困,愈像南非式的種族隔離,所得到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就愈多。長遠來看,這有利巴勒斯坦建國。
各界雖呼籲要儘快停止流血衝突,制止人道悲劇,當然以色列有權利報復哈瑪斯幹下的殘酷罪行,但這將引發巴人與阿拉伯國家更多仇恨。現在緊張升高中,以軍戰車正在加薩邊界集結,伊朗總統萊希已呼籲阿拉伯國家合作抗以,還抨擊近期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或正討論和以建交的阿拉伯國家,美國海軍最新航母福特號打擊群已駛往東地中海,以警戒伊朗直接介入。
中國說多做少 沒能力締造和平
中國則說多、做少,從北京對這場衝突的反應,再次證實中國還沒能力扮演和平締造者角色,連其外交部關於衝突的聲明稿,語意仍含糊不清,完全符合中國不干涉全球衝突的政策,這會讓那些仰望北京領導的國家失望,畢竟北京目前在中東還是玩不過美國,這也需打一場仗才看得出來。
(聯合報/郭崇倫)
延伸閱讀: 劉必榮/中東戰爭的微觀與宏觀
中東戰爭開打,各種資訊與評論鋪天蓋地而來,有的慷慨激昂,批評以色列或哈瑪斯誰對誰錯,其實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如果批評一下誰對誰錯就能解決問題的話,中東問題早就解決了。幾十年來,不知有多少聰明的腦袋為解決以巴衝突絞盡腦汁,但衝突就是解決不了。所以這場戰爭是否能為中東問題找到出路,誰也沒把握。然饒是如此,各種資訊中仍有微觀與宏觀兩個脈絡可以觀察與思考。
從微觀面來看,當初哈瑪斯是怎麼訓練、以色列的情報單位是為何失靈,慢慢地已經有資訊浮出來,讓我們在震驚之餘,可以逐漸沉澱下來看看事件發生的腳印。但除了這些以外,微觀面還有三個點值得我們觀察。
第一是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戰略。以色列要求加薩北部100多萬人撤離。以色列也知道在客觀環境限制下,巴勒斯坦人根本做不到,但為何還要這樣做?創造山雨欲來的心理壓力目的是什麼?
哈瑪斯也是一樣,明知攻擊以色列後,以國必會強力報復,為什麼沒有留迴旋空間?一般常以這次中東戰爭和50年前的贖罪日戰爭相比,但1973年埃及沙達特是和戰兩手準備,在西奈半島發動攻擊後馬上回防,準備迎戰以軍報復;且攻擊時自我克制,沒有攻擊平民,在以戰逼和的戰術下預留了談判的迴旋空間。哈瑪斯這次完全沒有,這是最大的不同。
第二個觀察是談判。人質怎麼談?卡達在調停,土耳其和中國大陸也都出手,到時誰能成功?
第三是衝突的「外溢」。以巴衝突會不會外溢到其他國家的猶太人社區?法國已加強對猶太社區的戒護,其他國家會不會也有類似問題?
第四,巴勒斯坦的法塔和哈瑪斯兩個組織本就彼此競爭。哈瑪斯發動攻擊,法塔則相對中立,呼籲以哈雙雙停火,以免傷及巴勒斯坦平民。巴勒斯坦人會支持哪一邊?以色列矢言要將哈瑪斯從加薩整個拔除,這又會對巴勒斯坦的權力結構造成什麼影響?
除了微觀面之外,還有兩個宏觀面可以觀察。第一是中東的權力格局。這兩年來,許多國家都在中東下棋:美國推動以色列與沙烏地建交;中國調停沙烏地與伊朗的宿怨後,還想調停以巴衝突;土耳其展開笑臉外交,與以色列、沙烏地、卡達重建關係;就連印度也都與美國和歐盟合作,計畫建一條從印度經中東一路拉到歐洲的經濟走廊,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抗衡。中東戰火爆發,這幾盤棋全都打翻了。如果中東戰火再擴大,這棋還下不下得就很值得觀察了。
宏觀的第二個面向是新中東是否又被打回舊中東?從2020年川普推動以色列與阿聯和巴林建交以來,我們就發現中東的新世代對巴勒斯坦問題的態度已經改變,想走自己的路。但是這次戰爭爆發後,中東國家又群起支持巴勒斯坦,似乎舊中東又回來了。可是中東國家媒體對戰爭的報導又遠不如1973年熱絡,可見中東還是有變。這個變化有多深?又將影響到前面所說的──各國所下的中東大棋。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湯紹成/以色列與哈瑪斯之戰
俄烏戰爭未熄,以哈戰爭又起,尤其後者的強度驚人,死傷慘重,雙方也都在摩拳擦掌,眼看局勢將日益升高,引發國際關注。
綜合觀之,以哈戰爭主要是以意識形態與生活空間為主要的爭執點,所謂意識形態乃指宗教,而生存空間就是土地。其實,當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時,當地就多半是巴勒斯坦人,但因猶太人勢力較強,因而引發生存空間的爭執。
之後的幾次戰爭,導致以國佔據了巴勒斯坦相當的土地,以至於雙方時有摩擦。而猶太教比伊斯蘭還要保守,要皈依猶太教還必須經過考試,因而雙方各持己見,不易融和。近來,美國有意調停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但是激進的哈瑪斯組織日感建國無望,因而引發強烈攻擊,而以國也無情回擊,終於造成近日的悲劇。
此次事件有幾大觀察點。首先,哈瑪斯籌備攻擊已久,但以國情報組織摩薩德卻完全狀況外,第一天就吞下哈瑪斯五千顆飛彈。其實,這主要就是以國的高科技無法對付哈瑪斯的低科技,尤其在加薩地區,哈瑪斯已挖築了一個網狀的地下通道,正好可以避開以軍的偵查。
更重要的是,周邊以及大國的立場。其中,以色列北部黎巴嫩真主黨已揚言,若以軍不停止攻擊,將會參戰支援哈瑪斯,這對於以國而言,將會面臨南北受敵。再者,真主黨背後的撐腰者是伊朗,目前美歐各國都已發出嚴正警告,若伊朗真的參戰,情勢將更加惡化,尤其一些西方國家的大城市中,已爆發猶太人與穆斯林的示威與衝突。
面對此一情況,美國的反應最為快速,國防部長與國務卿都已造訪以國,並以派駐航母來加以支持,還聲稱第二艘航母也可能進駐中東地區,一時間明確站隊以色列,但仍稱不會派遣地面部隊參戰,可見美方強硬立場的保守一面。而北京則與多數南方國家一致,表達雙方克制與拒絕選邊的立場,但支持巴勒斯坦建國,尤其布林肯還與王毅通電話,還表示支持中方所提的兩國方案,以便促使中東和平。
由此可見,面對此一戰局,中方的優勢在於無神論與不干涉內政,以及與中東事務瓜葛甚少,因而已經開始調停,這與美國的選邊站隊,要更加有利。這是否會成為大陸另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其可能性甚大。尤其俄烏與中東變局,對於美國勢力的牽制,又會對於兩岸情勢有何影響,也值得關注。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