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金融的健全化、效率化、全球化

在台灣邁入新世紀的進程中,金融改革一直是各項改革倡議中討論最久、步伐最慢、爭議最多、但也最為重要的議題。任何企業的採買、銷售、投資、避險、融通,在在有賴金融體系的支援與協助。因此,當金融體系不健全或欠缺效率時,其對應的實體交易自然也就難以活絡,種種經濟問題與困難也就會層出不窮。

一九九七年東南亞多國面臨金融風暴的衝擊,使這些國家的銀行與生產體系受到重創。台灣當時幸而經濟體質尚稱健全、外債比例並不高,故所受衝擊相對較小;然而本土性金融風暴在隨後幾年依然發生,金融體系潛藏了不少問題。二○○二年執政黨推動第一次金融改革,主要目的是要協助打消當時已然偏高的銀行呆帳。一兩年之間,雖然我們的逾放比降低了,但是有識之士也已坦然指出,當初導致台灣過高逾放的體制面因素其實並未消除。二○○二年台灣加入了WTO,直接面對了國際的競爭,迫使本地金融業者面對極大的效率提升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下,當局在二○○四年啟動「二次金改」。在理念上,二次金改的目的應該是要改善台灣金融業的競爭效率,但其決策過程與落實執行卻遭到社會普遍的質疑。二○○五年台灣爆發卡債卡奴風波,也顯示台灣金融業的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理,都還有頗大的進步空間。

以上所提,正是今日台灣金融發展的困境。簡言之,我們面對國際化的壓力,但本地銀行卻始終沒有大步走向國際;我們本該提升銀行效率,但卻在混亂的金改過程中錯失先機;我們擁有佈局中國大陸市場的契機,卻依然蹉跎躊躇;金融業理應健全其營運,但銀行卻未能在公司治理上有積極的作為。面對這樣複雜而難解的議題,時報文教基金會規劃了這場研討會,就台灣金融改革的諸般課題進行研討與對話。我們將當前的問題予以區隔,依國際競爭、效率提升、社會公平分組探討,俾便梳理頭緒。籌劃過程中我們懇請中研院院士、前後任財政部長與社會賢達多人參與規劃討論,期能涵蓋周全,有助於當前台灣金融問題的釐清與檢討。

過去,我們曾以建立台灣「公與義」為召喚,陸續就台灣當前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稅制等層面的改革議題籌辦研討會。秉著同樣的信念,在當前金融弊案連連的環境下,我們選擇理性、周全、投入的規劃,取代消極、無奈、灰心,積極廣邀產官學精英共同關切、研議,盼能為建立台灣金融效率與秩序的公義願景,盡一份心力,是我們在大會前夕的祝福與期待。

余範英

美國史丹福大學理學碩士、企管碩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士
現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任中國時報文化事業集團副董事長、工商時報發行人、中時晚報發行人、時報資訊公司董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委員會召集委員、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中美經濟合作策進會常務理事等要職。

相關專欄

許博允走了,結束了他一生熱愛藝文的傳奇。漫漫一甲子的回顧,長久的兩代私誼,對博允的不捨與敬重,在人生落幕時寫下我的見證。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5日晚間因直腸癌在家中病逝,享壽67歲。學界表示,朱雲漢對大陸和西方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見解非常高,他主張眼光要離開美國...
台灣經濟奇蹟,絕非單獨成就,也絕非短暫努力,是重要財經政策與制度的參與堅持,長期集眾人智慧、群策群力。往昔的主政者知道尊重專家、...
當我們活得很好的同時,這世界卻不如以往的好,警鐘在我們這一代響起時,別再讓問題留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