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通膨 新興經濟體多承受兩大考驗

《經濟日報》整理報導,全球央行決策官員面臨棘手的選擇。為了讓通膨降溫,他們願意用多大力氣踩成長煞車?也許必須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才可能控制住物價上漲壓力。對歐美央行來說,這項任務已經夠艱難的了,但對另有兩大挑戰迎面襲來的新興市場央行而言,更是難上加難,也因此恐怕得做好因應衰退的準備。

相較於美國聯準會(Fed)對通膨竄升反應遲鈍備受指責,智利央行抗通膨可謂一馬當先、領先群倫。智利央行過去一年來已把政策利率累計調升8.5個百分點,並預示今年還會進一步升息,設法讓目前衝上11%、遠高於3%目標的通膨率在今年稍後觸頂,然後在明年降下來。然而,智利央行預測,該國經濟可能在2023年陷入萎縮,這顯示貨幣政策當局為了把通膨壓回目標,即使升息將把經濟拖入衰退泥淖也在所不惜。

Medley Advisors新興市場策略師施達特米勒(Nick Stadtmiller)在巴隆周刊(Barron's)發表評論說,央行的職責是藉由調控貨幣政策,儘可能把通膨控制在接近目標的水準,同時避免經濟過熱或降得太低於均衡產出水平。這說來簡單,執行卻不易。

央行官員面臨多重難題

一大挑戰是,沒人真的知道:怎樣才算是與低而穩的通膨相符的「均衡產出水平」(或稱「潛在產出」)?很難估算出冷熱恰到好處的就業和產出水準,既不會太熱(以致激起物價上漲壓力),也不會太冷(導致成長疲弱和高失業率)。

何況新冠肺炎疫情又帶來諸多結構上的轉型挑戰,包括供應鏈瓶頸和生產線遷回母國。這些轉變可能是造成許多經濟體潛在產出下降的因素,但這些疫情造成的扭曲程度有多大,又會持續多久,無人知曉。

另一個問題是,通膨和成長對貨幣政策收緊的反應可能不一樣。中期而言,隨著經濟回歸潛在產出水準,通膨應可接近目標;但短期而言,或許需要迅速祭出一連串升息,才能把通膨壓抑到想要的水準,這將導致成長率急遽減速或甚至陷入萎縮。

通膨一部分是受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差距(即「產出缺口」)影響,但通膨預期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央行決策官員尤其擔心這點,因為最近通膨猛竄已推升民眾對未來物價漲幅的預期。預期的通膨可能演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導致物價漲得更高。萬一通膨預期變得根深柢固,決策官員勢必得更大費周章、卯足全力才能把通膨控制下來。

此刻調控政策尤其艱難

過去十年期間,穩定通膨同時不扼殺成長的難題乏人注意,因為全球化擴張抑制了全球通膨壓力。疫情爆發前,通膨顯得溫和,意味少有央行必須訴諸快速升息手段。

用來估計貨幣政策藥方劑量要開多少為宜的經驗法則,如今也不太適用。這些政策處方假定潛在產出是已知數,且通膨預期牢牢錨定——目前環境顯然欠缺這兩項條件。

因此,央行官員剩下唯一選擇:持續升息,直到見到通膨數據下滑趨勢確立為止。問題是,貨幣政策從實施到見效有時間落差,等到親眼見到通膨降溫,官員也將察覺貨幣政策已縮得太緊了。

兩大挑戰考驗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貨幣政策當局還面臨兩大挑戰,其中之一是從美國「輸入」緊繃的金融情勢。美元在全球貿易和金融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以致其他國家也會受美國調整貨幣政策影響。新興市場政府與企業多半以美元進行國際交易,包括貸款。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對新興市場意味流動性降低和美元借貸成本升高。

新興市場央行無從得知Fed未來升息幅度多大,但在擬定貨幣政策時,仍必須沙盤推演Fed可能的升息路徑。這將形成一種風險:若是低估了Fed日後的升息幅度,本地金融情勢可能變得太緊。

第二項挑戰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衝擊。今年俄烏戰爭刺激能源和糧食價格暴漲,加劇商品進口國的通膨壓力,並拖累其經濟活動,因為進口成本大增,而且排擠排對其他貨品和服務的支出。這對新興市場經濟體衝擊尤其大,因為在這些國家,消費者的食物和能源花費占所得比率往往較富國消費者高。

回應商品價格震撼,各國央行官員必須在兩條路之間擇一:收緊政策以抑升通膨,或放鬆政策以緩和經濟衝擊。

多數央行或許會選擇抗通膨,即使在抑制通膨的過程中可能犧牲成長。央行決策多半是獨立自主,但決策官員想必不願招惹民選官員的怒火。這意味貨幣決策官員不太可能公開坦承做出「為打通膨而犧牲成長」的抉擇。對許多新興經濟體來說,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抗通膨之戰免不了得歷經一波景氣衰退。

相關新聞

日圓貶值、物價高漲,加上過時的企業文化正促使許多日本年輕人向歐洲和其他西方國家尋求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現在年輕人開始跳出舒適圈,...
加坡總理李顯龍昨(15日)宣布,將在5月15日正式卸任,交棒給現任副總理兼財長黃循財(Lawrence Wong),...
大陸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16日公布,經初步核算,今年第一季中國大陸國內生產毛額( GDP )較去年同期成長5.3%。...
美國 財政部長 葉倫 表示,美國不排除任何可能方式,來 因應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包括課徵額外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