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提格里茲:重建經濟 必須不惜代價

新冠肺炎在2020年顛覆了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各國為了遏止疫情蔓延而接連實施好幾波封鎖措施,預期將長久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進入2021年,新冠疫苗問世雖帶來生活回歸常態的希望,但眼前還有諸多新挑戰,包括變種病毒的出現、供應鏈持續遭受干擾等。

聯合報與Project Syndicate再次合作,獨家刊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末日博士」羅比尼、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茵哈特及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施偉伯等20位全球意見領袖的真知灼見,期能為讀者帶來新視野與新觀點。

2021年有件事顯而易見:新冠病毒不會像美國前總統川普一再宣稱地那般銷聲匿跡。各國採取的防疫封鎖措施,使經濟墜入深淵,如今雖然大幅復甦,但全球各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和就業市場受創深重,去年景氣為過去百年來數一數二差。即使開發出有效的新冠疫苗,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復元需要時間,從而引發過渡期的損失會有多大疑問。答案將取決於主要國家未來幾個月推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經濟不景氣的遲滯效應,可能造成深遠的影響。在疫情獲得控制後,先前破產的公司行號不會突然起死回生,創傷深痛的家庭和企業也必須慢慢休養生息。

若想管控這些影響,預防永遠勝於治療。但此刻,卻連短期前景都混沌不明到難以研判,原因之一在於中國大陸。2008年的金融危機過後,中國大陸在全球經濟復甦中,扮演關鍵角色,2010年的經濟年成長率高達12%左右。但這一次,中國大陸在危機後的成長比較平緩,貿易順差的增幅顯示,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所提供的支持不如過往。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儘管已開發經濟體願意付出高額財政赤字的代價,防止GDP受重創,但開發中國家和新興市場政府卻無力提供等量齊觀的支持。

除了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的不確定性之外,2021年還有兩大問題:歐盟與美國是否會推出恢復全球經濟成長所需的大規模計畫?以及國際社會能否對開發中國家伸出援手?

去年的美國總統與國會大選未能解決這些不確定性。民主黨贏得的參眾兩院席次不如預期,美國總統拜登在推動大手筆砸錢拚經濟時,可能缺乏必要的國會支持。

已經為億萬富翁和公司行號減稅的共和黨人,之前似乎打算再度走回財政緊縮的老路,不讓民主黨做出政績。共和黨去年提出的紓困方案「瘦骨嶙峋」,對州、地方政府和失業者的幫助都不大。如果美國聯邦政府只端得出這樣的菜色,沒人能有好日子過。

儘管歐洲難得攜手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但規模7,500億歐元復甦基金還不夠。歐洲能否再次合作,通過另一輪互助方案呢?如果不行,效果頂多也就是好壞參半。

在更廣泛的國際社會,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已經呼籲,再多發行5,00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這將對重啟全球經濟大有裨益。川普出於惡意而反對此案,外界只能寄望拜登的態度有所不同。

債務重組也迫切需要更強有力的領導。新冠疫情所引發的衰退,導致許多開發中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岌岌可危。原本的流動性問題演變成償債能力問題。在這一方面,拜登也可以與債權國的領導人合作,扭轉事態發展,並且提醒大家,若再發生一波全球債務危機,任何人都討不了好。

拜登上台後,若能勸動美國國會共和黨人讓步、全球領導人通力合作,我們有機會很快熬過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危機。此事端賴各方做出「不惜代價」的承諾。假使政治領導人肯接受挑戰,2021年就算不是最好,也絕非最糟時期。拜登打選戰時暢談的「重建美好」,有望落實成真。

(作者Joseph E. Stiglitz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季晶晶)

相關新聞

總統當選人 賴清德 即將在5月20日就職,新 內閣 人事先後陸續已公布5波,賴清德今天親自公布國安首長人事布局,率領準國防部長顧立雄、...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