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那段歲月的浪漫情懷之二:零、無窮、時間的詭論

轉進理學院需要補修很多課,在微積分課堂上,一位非常優秀的哲學系同學卻被「0」(零)與「∞」(無窮)困住,哲學系的訓練使他愈想愈多,也愈想愈迷惑。「0」很簡單,「0」就是沒有,但是什麼叫「∞」呢?「∞」就是指不論你能想多大,它一定比你能想到的更大。
「『∞』到底是什麼東西啊?」他哲學家追根究底的精神出來了:「我已經想得這麼大了,你還說『∞』就是比我想像的更大;那我再想,你又說比我再想的更大,那我想到腦袋破了也不知道『∞』是有多大?」
其實他的頭腦很好,於是我開始想,該怎麼治療這個人呢?
我跟哲學系同學說:「好,我問你『∞+1=∞』對不對?」
他說:「這點倒沒有問題,因為『∞』就是很大,大到我們無法想像,加個『1』還是『∞』,因為最大就是『∞』。」
我接著問:「『∞+2=∞』對不對?」
他說:「對啊,沒問題。」
我繼續問:「『∞+∞=∞』對不對?」
他說:「對啊,你現在講的我都接受,完全沒有困難。」
最後我說:「簡單,把等式左右兩邊的『∞』對消,『1』不就等於『0』了嗎?『2』也等於『0』,對消了以後,那『∞』也等於『0』,所以不管『∞』是無窮大的、比較大、小的,全部都縮到『0』去了,這樣可不可以?」
哲學系同學一聽:「假如能夠這樣也蠻好的,不過我知道你錯了!」
他可以接受我的導論過程,但也知道這不是真正的解答,於是他慢慢推想:「喔!我知道了。不能對消,所以『∞』根本是一個不確定數,左邊的『∞』不等於右邊的『∞』,所以當然不能對消。」
終於弄懂「∞」的問題後,他發現理學裡有太多哲學精神無法理解的東西,這時他說:「我們哲學家追根究底,雖然我瞭解你這個運作過程,但我還是搞不懂『∞』是什麼?不念了,我心理系不轉了。」後來他變成一位很傑出的哲學家。
我的哲學家朋友可以接受「∞」縮到「0」的概念,對我來講則相反,我能理解趨往「∞」的意思,卻不能想像「0」的境界.。現代科學說,宇宙是從一個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原點出發,然後快速膨脹。我可以瞭解膨脹的宇宙,因為它終究有界限;沒有時間空間的原點,卻超出了我的想像。也許有的人能夠具體運思,瞭解「0」與「∞」的意義,但是我跟哲學家朋友,就是沒辦法接受進入這個領域。一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0」跟「∞」非常奧妙。
因為我對時間空間的問題特別感興趣,所以進入臺大心理系後,「假象運動」吸引了我的注意。什麼是假象運動?我們以霓虹燈為例,假設有三盞分別名為A、B、C的燈,在不同的位置依順序亮起,結果你會看到燈光就一直線連接過去,其實這裡已經產生了假象。原本三盞燈應該是A先出現、B再出現、然後C再出現,應該就祇看到這三個燈才對,但在視覺上卻不是這樣,而是先看到了A,然後中間彷彿有很多小燈泡在跑,接著才看到B。按照燈的物理定義與位置來說這是不正確的,原本一定是要A燈、B燈依序亮起,然後中間才產生了主觀上連接彼此的燈光。想想看,當A燈單獨亮起時,並不會產生連接到B燈的光線區段,一定要是A燈泡亮起,然後B燈也出現了亮光,才會誘發主觀的感覺看到中間燈泡在跑。客觀上的時間應該是「A燈→B燈→產生中間的連接光線」,但是主觀上變成「A燈→中間的連接光線→B燈」,這叫做「時間的詭論」。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簡單的東西裡卻存在著複雜問題。早期格式塔心理學就用這個例子說明「對整體的知覺是來自部分知覺的整合」。從這裡接續霓虹燈的例子,A燈與B燈中間是沒有真實燈泡的空白區域,視覺上看到的那些燈,都是由腦袋產生、不存在於實際空間。所以我們對於A燈、B燈,還有中間空白空間的知覺的總合,不等於「整體的知覺」。「整體」就是A燈出現,然後中間出現霓虹燈的感覺,然後出現B燈的總體的知覺。這兩個是不一樣的,這叫做「部分知覺的總合不等於整體的知覺」。
由上述可以看出,因為時間的介入,後來的空間就不再是原來的空間。在原來的空間裡,A跟B中間沒有燈泡存在,但是A、B燈亮起以後,中間開始有燈,變成有燈的空間。從原來沒有燈的空間,變成現在有燈的空間,因為時間的扭曲,空間也被改變,這是「時間的詭論」的另一項說明。當心理時間被扭曲以後,也帶動了空間的扭曲,產生幻覺,這跟一般認知裡,時間跟空間獨立存在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說明了時間干涉空間的例子後,反之空間亦能勾起時間的片段,我認為這一點非常玄妙,由於心智的運作,時空的關係就能重新整理。偶然看到一個角落、一個空間的一些片段,有時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或是因此懷念起某個人、某件事、某個時間的片段,這是因為橫切面的空間經驗,勾出時間軸裡的縱切面事件,也就是空間干涉時間的表現。
現代的時空觀是經由愛因斯坦已經作了巧妙解釋的時空連續體,當心智、心靈、心理介入運作的時候,時間跟空間可以編織在一起,相互干涉。我後來發現「時間的詭論」跟愛因斯坦也有關係,心智其實是時空宇宙的一部分,心智是沒有辦法獨立於時空而存在的,時空也會受到心智的干涉而變化。

黃榮村

中華民國心理學家,彰化縣員林市人,現任考試院院長,曾任教育部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曾赴哈佛大學、卡內基美隆大學、UCLA、聖路易大學等處擔任訪問學者及客座教授,歷任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系主任,與台大第一任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學術專長為人類知覺、認知科學及決策與選擇行為。以自由派學者身份聞名,主張捍衛學術自由,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末年多度對干預學術自由的事件發聲。

相關專欄

在我們那個時代,都稱呼大學裏親近的老師叫先生而不名,這是一種混合日本式與民國式的流行說法。從當他學生到同事,有一段長時間,楊先生都留平頭,...
在時代經歷重大變動或者社會做了重大轉型之時,常伴隨有大角度意識形態之改變,譬如中國即在國共對抗之時高舉左派與社會主義標誌而勝出,...
帝都香火 史家呂思勉嘗言,人於社會安定之時祈求福報,亂世之時則祈求平安,凡此皆係宗教信仰不管在任何朝代皆得以昌盛之因。...
假如順著這條路,就可以找到達摩 有人安排我去參加佛醫大會,同時拜見少林寺的大方丈,這在古代一定是不得了的陣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