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情再起 動態清零挑戰地方財政

編者按:

中國疫情進入新一波延燒,19日中國當局坦承,省面臨同時段多地發生以變異病毒株Omicron為主的疫情防控局面,形勢嚴峻複雜;據港媒報道,由於北京當局堅持“動態清零”,耗資巨大,許多地方政府已面臨財政吃緊的壓力。此波疫情又將如何衝擊台灣與國際的供應鏈,值得關注。

官方證實疫情嚴峻 唐山市開始停工

中國國家衛建委新聞發言人米鋒3月1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記者會上表示,近一周以來,全球新冠病毒新增確診病例再次出現反彈,其中4成以上集中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讓中國大陸外防移入壓力持續增大。據指出,本月1日到18日,中國累計通報感染者超過2萬9000例,波及28個省份,其中吉林省累計報告超過1萬例,另有4個省份累計報告超過1000例,還有10個省份累計報告在100至1000例之間。

中國河北省唐山市政府也在同天公告,該市「全面進入緊急狀態」,據中國媒體新浪新聞引述業內人士報導,唐山地區鋼貿廠、物流業已暫時停工,預計緊急狀態將持續 1-2 周。據報導,唐山鋼鐵廠、物流業已停產停工;唐山市為中國鋼鐵重鎮,中國十大國有鋼鐵廠之一的唐山鋼鐵營運據點便遍佈唐山,目前當地停產、停工程度仍不明。

清零政策拖垮地方財政 維持經濟成挑戰

香港英文“南華早報”19日報道,為執行北京指定的社會面清零政策,當局一直採取封城、普篩與政府指定設施執行隔離等嚴厲措施,相關支出有增無減,2020年中央曾補助地方政府抗疫經費,但從去年起,地方政府必須拿出各自的財政收入應對。

報導說,在中國,執行核酸檢測每人的花費介於24至48元之間,根據中國當局2020年的統計數據,對於許多人口破百萬,而當地民眾每人每年醫療支出不超過200元的地方政府而言,確實難以負擔。

此外,中央政府正在加緊對地方政府債務的調控,以防止金融崩潰,此舉已影響到若乾地區的融資籌措,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因房地產市場放緩而受到影響。

雖然北京當局已聲稱,今年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增至9.8兆元,以支撐地方政府的財政,不過也要求地方政府加速基礎建設的支出,並設定今年經濟成長率的目標是5.5%。許多分析人士表示,維持經濟成長及縮減赤字對於許多地方政府而言構成挑戰,意味著北京當局可能會再度放寬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相關新聞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指出,美國晶片法案有些限制條款,台積電無法接受,需要與美國商務部溝通。
蔡英文總統29日啟程出訪中美洲、過境美國,據美國媒體報導,美方正和兩岸溝通,一方面敦促北京方面不要作出過激反應,...
OpenAI 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一夕爆紅,促使競爭對手加速開發類似的大型語言模型,;於此同時,一群人工智慧(AI)...
德國反壟斷機構 對微軟展開調查,將評估微軟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預示著微軟可能受到監管打擊。根據《德國競爭法》(G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