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遷 台灣不能遲疑

                 美國總統拜登將於22日至23日主持線上氣候峰會,邀請約40國領袖參與。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將於22日至23日主持線上氣候峰會,邀請約40國領袖參與。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將於22日至23日主持線上氣候峰會,邀請約40國領袖參與。路透

四月廿二日是世界地球日,美國總統拜登將邀請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亭在內的全球領袖參加「氣候領袖峰會」,以視訊方式討論如何減少碳排放,遏止全球暖化。同日蔡英文總統則將照慣例接見環保團體代表,針對藻礁、三接和能源轉型議題當面交流,希望經由對話尋求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

面對氣候變遷議題,台灣將何去何從?日前到台大社科院參加「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座談,與會專家指出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的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已是全世界都無法忽視的議題,淨零碳排成為全球最關注的重要行動,已有一百廿七個國家宣布在二○五○年達成淨零碳排。台灣雖在二○一五年制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是國際少數將國家長期減量目標入法者,但長期減量目標為在二○五○年排放量減少至二○○五基準年排放量的五十%以下,與目前國際減量目標差距甚大。

此外歐盟將於二○二三年實施碳關稅,美國也將針對未履行氣候和環境義務國家,就碳密集型產品實施碳關稅或配額。因此,面對以貿易政策手段達到全球氣候變遷減碳目標的國際政經壓力,台灣不能遲疑,需要有正向積極的氣候變遷政策。就如台大教授葉俊榮所言:「正向積極的氣候變遷政策,就是要擺脫氣候變遷的負面思考與拖延心態」。

與會的台大教授周桂田也指出,台灣由於褐色經濟的低能源價格、環境成本外部化及褐色能源假象的低價燃煤與核電,造成台灣系統轉型遲滯,尤其是石化業的汙染與環境外部成本長期被忽略,產生系統性風險與遲滯、隱匿、鬆弛的風險管制與文化,進而導致災難、爭議、與不信任。

因此,面對氣候變遷涉及的社會、經濟、環境等課題,台灣應該轉換思維,從耗用資源多寡與產生附加價值高低的視角,重新檢視台灣褐色經濟「低能源價格、低薪、高環境承載」的轉型困境與系統性風險,搭配「產業轉型」與「能源轉型」的系統性思考,告別高能源依賴的政策主張;因為積極的經濟政策必須嫁接在積極的氣候變遷政策下,才能與國際接軌並行。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