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時期的財金困境

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各國際經濟組織都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呈現前所未見的負成長。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認為,全球經濟將下滑七點六個百分點,歐美尤其嚴重。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失業。美國失業率已創下經濟大蕭條後的新高。控制疫情固然重要,救失業更重要。各國採多面、多層的財政或金融措施。但疫情過後結果會如何,是個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

紓困預算:

紓困預算是在已經堆高的債務基礎上加債。去年底各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債務占GDP比重可分成三類:台灣、中國大陸與德國分別為卅三%、五十六%與五十九%,屬偏低者;美、法、英分別為一○六%、九十九%與九十%,屬中等;日本是二三八%,明顯偏高。這些數字還不包括後續可能增發的公債以及已有的民間公司債。像中國大陸二○一六年公司債GDP占比就高達一六六%。政府在疫後償債時必然「與民爭債」,產生排擠效果。

此次各國紓困措施在規模、立法速度及執行便捷度上,也是前所未見,包括提供失業者或受創企業救助、展延貸款,或直接發放現金。目前各國紓困支出規模占GDP的比重,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四點七%與五點五%最低;美國的九點八%次之;法、英、日接近廿%又次之;德國的卅點五%最高。各國如何彌補疫後的財政缺口,加上這段期間的稅損,是一大挑戰。

金融情勢: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海嘯後,全球跟隨美國,瀰漫一片數量寬鬆。過去十年,美國、歐元區、日本、台灣到中國大陸,各地M2新增數量占GDP的比率都介於廿到廿九%之間。在物價平穩下,新增的貨幣確實壓低了利率,但卻沒有等比例促進消費與投資,而是流向股市與房市。可惜前者對GDP的貢獻只有證所稅或證交稅,後者則要造成房租上漲才行。更重要的是,這新增貨幣會因為去全球化,提供通膨最好環境。

在金融面,各國對中、小、微企業及特定產業都提供了各種融資協助。美國的聯準會甚至直接購入ETF、公債、公司債,甚至垃圾級的公司債。這些工具等於在金融市場埋下了未爆彈。

財政赤字與利率的困境:

政府償債不外三種方法。

一、發新債還舊債。但這無法降低債務水準,而且希望利率愈低愈好,以減少發債成本。

二、增加稅收。方法不外從提高稅率、擴大稅基或課新稅。但提高稅率不利成長與稅基擴大,而課新稅也不利成長。至於透過政策鬆綁來剌激經濟,在後全球化時期已是緣木求魚。

三、通膨。可稀釋債務,由全民吸收,但一旦發生,利率必然走高,不利發新債,更不利股市與房市。

美國二戰後的經驗:

在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大量舉債。一九四○年美國政府債務只有四三○億美元,一九四五年增加到二五九○億美元,增加了五倍。但同期間,政府債務占名目GDP的比率只從四十二%增加到一一四%,增幅一點七倍,因為分母名目GDP增加了一點二二倍,其中實質GDP成長了七十五%,但通膨也貢獻了四成。一九五○戰後第五年,美國債務水準幾乎不變,但GDP占比卻少了廿五個百分點,原因完全來自通膨,因為同期間美國的實質GDP負成長一點七%。

完美風暴:

新冠疫情給了全球化致命的一擊。過去常說,經濟預測就像天氣預報,向來不準,但天氣預報愈來愈準。如果說氣象上有所謂完美風暴,現在是關心會不會有完美的經濟風暴。

薛琦

台灣大學經濟學士、碩士學位,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
台灣經濟學者與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政務委員、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等職位

相關專欄

一九九八年有一部 電影 「搶救雷恩大兵」,講述二等兵雷恩在諾曼第登陸戰時,他家人接到他的三個兄長皆已戰亡的消息。...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薛琦去年九月曾撰文「通膨會回來嗎?」當時通膨已見端倪,但美國聯準會表示那是暫時的。三個月後,聯準會改口。...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經建會副主委薛琦於《聯合報》撰文指出,通膨完美風暴已然成型,形成主因有:全球化的退潮、供應鏈成本增加、...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薛琦於《聯合報》撰文指出,最近新台幣走強,在央行理事會引起有關「荷蘭病」的討論。其實台灣在三十多年前也得過一次嚴重的荷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