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體制正裂解中

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聯合報》撰文指出,近期的國際趨勢是在貿易、投資、生產與金融等方面走向分裂。預料美中俄之對抗長期仍將持續,世人對國際經濟體制之進一步裂解或須有心理準備。

任何團體或組織都需要隱性或顯性的運作規範與體制,其良窳密切影響該團體或組織的發展。國際社會亦同。

二次大戰之後,為了維護和平、共創繁榮,在全球共識下創立了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等協調、合作、互助性的國際組織,並簽署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推動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且整合、建立高效率的國際金融市場。一九八○年代之後,美英等國大力推動經濟金融自由化、蘇聯解體,以及共產主義國家與金磚大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等變革,更是將經濟全球化推上顛峰,促成了商品、資金、人員、資訊與科技等在全球順暢流通。

全球自一九七○年代以來享受長達近四十年的經濟榮景,不只經濟成長創下佳績,貿易值與跨國直接投資更呈現快速的成長。統計資料顯示,在一九七○至二○○七期間,全球實質GDP、實質貿易值與跨國直接投資的年平均成長率,分別達百分之三點三、百分之五點五與百分之十四。此一成果,相當程度是得力於自由經濟體制。

惟經濟全球化也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與生態環境破壞等不良副作用,故自廿一世紀起逐漸激起反全球化之浪潮。雪上加霜的是,近幾年美中爭霸、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與俄烏戰爭等事件接踵爆發,藉由以下幾方面對國際經濟體制產生了重大的破壞:

一、關稅戰、限制進口,以及禁止關鍵原物料或物資的出口,已成為各國發生糾紛或對抗時,被用來脅迫或制裁對方的手段,損及自由貿易體制。

二、美中爭霸迫使雙方走向科技脫鉤,強化經濟自主性。新冠疫情亦使各國為了保障國人生命及國家安全,朝提高與防疫、國安相關戰略物資的自給率,或是分散進口來源地之方向努力,不再純依比較利益原則,決定其進口與生產結構。

三、疫情導致的產業供應鏈中斷,促使供應鏈重整,走向短鏈化、碎鏈化,有損經濟效率。更令人憂心的是,美中的科技脫鉤,若朝各建產品規格與各組供應鏈之方向發展,或將使全球裂解為兩個難以交流的生產與消費體系。

四、美國對俄國發動侵烏戰爭施予金融制裁,包括凍結俄國央行與富豪的在美資產(包括外匯存底),以及將俄銀逐出SWIFT國際結算系統等,一方面令許多國家意識到保有美元資產有一夕被凍結、查封的風險,故降低持有美元的意願,美元的國際地位將因而下跌;另一方面也迫使俄中兩國研究將俄國的金融訊息傳遞系統(SPFS),與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相互聯結,以替代SWIFT的可能性。全球資金結算系統也可能因而裂解為兩套。

所有自願性交易,本質上都是互利雙贏的,故而國際經濟事務本就是「合則兩利,分即兩害」,也因此經濟金融制裁常被形容為「七傷拳」:容能傷敵七分,也將損己三分;甚或反成傷敵三分,自損七分。不幸的是,近期的國際趨勢是在貿易、投資、生產與金融等方面走向分裂。預料美中俄之對抗長期仍將持續,世人對國際經濟體制之進一步裂解或須有心理準備。

許嘉棟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 曾任中央信託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經濟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相關專欄

時值寒冬歲末,公益慈善團體籲請民眾踴躍捐輸,濟助生活陷入困境的鰥寡孤獨廢疾者,以及生活困頓家庭,俾讓他們也可過個好年之呼聲,不絕於耳。...
自由經濟學派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曾說:「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是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即利潤。」...
國內的學者專家過去討論央行的匯率政策者多,關心貨幣政策者少。這主要是由於在進入21世紀之後的十多年期間,央行為了協助出口與經濟景氣,...
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