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下水道老兵 細說淡水河整治

那時候世界衛生組織駐台代表提議,台灣是不是應該向聯合國國際開發組織UNDP申請經費做水污染防治,當時公共工程局的局長是王章清,所以由他出面,擬定計畫,向聯合國國際開發組織申請補助五十萬美金,台灣也補助五十萬美金,在民國五十七年底五十八年初,開始進行規劃,於行政院經合會底下成立「台北區衛生下水道規劃小組」;聯合國也聘請了美國CDM顧問公司來進行協助,主導進行淡水河整體環境、水環境污染的改善規劃,整個工作開始。

剛開始是由張祖璿先生擔任下水道規劃小組的執行秘書,劉文魁先生擔任副執行秘書,召集了一批年輕的工程師跟工作人員,開始進行規劃,在民國五十八年開始。到民國六十一年完成台北地區水污染防治規劃工作,提出台北區衛生下水道綱要計畫,在綱要計畫裡面大概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區域性,規劃地區包括台北市區,並將新併入台北市的士林、北投、木柵、景美這些也涵蓋進來,以及台北縣十四個鄉鎮跟基隆市的汐止暖暖區,這些地區成為台北區水污染防制以污水下水道為規劃的區域性系統。

第二個是「集中性」,規劃初期階段,曾經規劃過六個分散的污水處理廠,但是工程費太高,佔的土地面積太大,加上淡水河流域的基隆河、景美溪跟大漢溪,枯水期的流量低,假如污水處理之後要排到河川,這些污水必須要三級處理,而那個年代經濟還沒有蓬勃發展,我們認為台灣的經濟能力不足以支撐太多分散性的污水處理設施,於是把整個流域的污水集中到淡水河口南岸八里,經過簡易處理之後海洋放流,這樣是最經濟的方式,也不必花太多操作費。

第三個原則為採用分流式的污水下水道系統,也就是後來所謂的衛生下水道,當時要用合流式或分流式有很多爭議,後來規劃出來的是分流式的下水道系統,這也考慮到下水道的建設要花很長的時間,河川才能夠改善,但基隆河那時污染已經很嚴重。計畫裡面第一個提出截流系統,為了解決污染,聯合國國際發展組織協助台灣規劃出來的定案計畫,提出從新生排水溝的下游以截流把污水接入下水道系統。

計畫完成以後,民國六十一年聯合國國際發展組織將經營權交給我國政府,當時沒有一個單位可以來接受這個計畫。要接受區域性的污水系統,台北縣覺得經濟能力還沒有辦法投入污水下水道的建設,基隆市也一樣,台北市也設想了很多,到底有沒有能力從事下水道建設?由於中央不提供補助,台北市折騰了很久,市長高玉樹先生認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污水下水道是必要建設,加上當時財政局長黃昭明,也認為台北市可以慢慢籌備經費。在台北市長跟財政局長的支持下,使得下水道規劃完成要開始進行建設時,原來參與經合會衛生下水道規劃小組的工程人員沒有散掉,留下來就轉化成為台北區及自來水衛生下水道建設委員會底下的「衛生下水道工程處」開始運作。

在民國七十六、七年,為什麼會發展為今日連結整個台北區域的系統?中間有一個很大的關鍵點。當時高雄仁愛河的整治,也用截流方式,建設完污水處理廠,水質馬上改善;韓國漢城,當地同樣也是用截流的設施整治漢江,短短幾年,漢江水質就達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很多台北市民建議,甚或抗爭要連鎖反應,討論怎樣加速淡水河流域污染的改善?下水道一步一步來,管線要一戶一戶去接,速度相當慢。為了加速水污染防治的改善,決定在淡水河的南岸,也就是台北縣,以及基隆河的上游,除了原來的九個截流設施之外,增設了二十多處截流設施,現在淡水河沿岸大概有三十三處截流系統。

在民國八十年左右,除了淡水河中下游嚴重污染以外,淡水河上游翡翠水庫建設完成,是台北地區很重要的自來水的來源,但是翡翠水庫後來湧入大量人口要蓋別墅,或在假日的時候遊玩休憩,許多遊艇在翡翠水庫裡面活動。政府為了防止翡翠水庫受到污染,並由內政部訂定新店溪清潭堰水源水質保護區管理要點。除了成立「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也利用中油的接油管,以及政府一部份的預算,開始在新店溪上游水源地區(尤其是翡翠水庫上游),推動水源地區下水道的建設,作了幾個聚落性的污水處理設施,這些都在民國八十七、八年完成運作,使台北市自來水的水質能夠有相當的保護。

歐陽嶠暉

中原理工學院水利工程系畢業,日本早稻田大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家工學博士。
經歷:中央大學榮譽教授
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理事長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工學
中央大學土木系、環工所教授、系主任、工學院院長
教育部科技顧問、環保小組執行秘書
行政院國科會環工學門召集人
行政院環保署環評委員
經濟部水資源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北市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委員
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理事長
國際水質協會(IWA)理事、台灣分會創會會長

相關專欄

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生活及工業用水量持續增加、自來水及灌溉用水供水效率偏低、自來水輸配水管線老化、灌溉系統漏損嚴重、自來水水價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