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滑 危及經濟安全

日經新聞報導,台灣出生率下滑,總生育率低迷,已導致人口負成長及高齡化,可能危及台灣的人口紅利,威脅經濟安全。

台灣2020年首次出現人口負成長,死亡數17萬3,156人,出生數僅16萬5,249人,相較之下,二戰後嬰兒潮時期每年的出生人數為40萬人。近年來,台灣的總生育率一直位在全球後段班;今年4月美國中情局(CIA)公布的資料顯示,在該機構訪調的227個國家或地區中,台灣的總生育率墊底,每位女性僅生育1.07個子女,遠低於維持2,350萬總人口數所需的2.1個。

台灣國發會指出,人口負成長將成為永久現象,並預測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20%;2040時,這個比率料將升至30%。與此同時,台灣總人口將在2050年時跌破2,000萬人,2054年的出生數將低於10萬人。

國發會表示:「若出生率持續低迷,台灣將在2028年失去人口紅利,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數不到三分之二,對經濟生產力造成威脅。」

對台灣而言,這項前景令人擔憂,可能危及台灣的生活水準、就業、退休所得以及經濟穩定;台灣經濟動能來自製造業和電子、機械與石化產品出口;長期而言,人力短缺也將影響台灣的軍力與自衛能力。

台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之一是所得的成長跟不上房地產、房租和商品價格上漲腳步,導致生育子女的實際成本持續升高;信義房屋彙整的政府數據顯示,2001年至2020年,台北的房價上漲202%,但平均工資僅成長80%。

此外,一些中小型企業的懷孕歧視,也導致許多女性不願生育;一旦申請產假,可能導致降職、減薪甚至失業,因為公司在這段期間已另尋人手。

台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鄭雁馨表示,台灣出生率持續下降的主因是愈來愈少女性結婚,未婚生子的情況在台灣依然較少,因為未婚媽媽在台灣的保守社會容易受到歧視、詆毀。

中研院研究人員林宗弘表示,政府應致力因應出生率持續下滑的衝擊,尤其是調高退休年齡,藉此減輕退休人士醫療照護和其他福利所需資金的壓力。他表示:「政府可能會考慮調整勞工政策,延後退休年齡,讓一些健康、有生產力的勞工多工作幾年,因為他們仍可為勞動力貢獻,而非僅靠退休金生活。」

相關新聞

經濟部表示,修法明定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是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
台灣再過2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餘命從1995年健保開辦以來的74.95歲,成長至2021年的80.86歲,落後日韓2歲以上,同時,...
台灣即將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政策卻跟不上人口老化,中重度失能者無法從 長照 2.0得到完整服務,導致照顧悲劇頻傳。呼籲國家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