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社會公益與ESG

東吳大學暨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工商時報》撰文分析,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近年已成顯學,但其推廣如何方能與市場競爭共存,恐怕還存在相當大的挑戰。

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近年已成顯學,但其推廣如何方能與市場競爭共存,恐怕還存在相當大的挑戰。

在市場經濟中,利潤與競爭是促使企業維持效率與進步的最大動力。企業無利潤難以存活;而市場競爭所發揮汰弱留強之作用,逼使企業不能不以最有效率的技術、最低的成本,以及使利潤最大的產量來進行生產,並不斷研發,促使技術進步。

源於此,經濟學教科書將「追求利潤最大」做為廠商(或稱企業、生產者)之經營目標,並在此假設下進行廠商行為之分析。強烈主張自由經濟之知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 Friedman)在1970年且曾公開倡言:「企業應為股東創造最大利潤,經營者不該做公益。」

傅氏此一主張的緣由,就是由於企業做公益,必將增添其經營成本,不利競爭。傅氏認為公益應由股東利用其分得之利潤自主為之,而非企業。

傅氏此一「公益不利企業競爭,應由股東為之」的主張,曾引發諸多批評。識者指出企業做公益有提升企業形象、提高消費者認同度,故有利企業之長期利潤的作用。此一批評雖然言之有理,許多企業確實也是在此考慮下推動公益活動的,但此說法本質上並未跳脫「企業追求利潤」之假設。

另外,各界即使對「公益宜由股東,而非企業為之」持有不同看法,但考慮到企業屬於全體股東,公益由企業為之,的確有「慷股東之慨」之嫌,不如回歸由股東個人為之,較為實至名歸。再者,企業的鉅額公益支出可能損及股東權益,故而現代社會雖然歡迎企業從事公益活動,但在公司治理上,要求上市櫃公司的大額公益支出,應該經過董事會的同意,並對外發布重大訊息。今年6月間台積電決定採購500萬劑BNT新冠肺炎疫苗,捐予政府,即須補作發佈重訊與送董事會追認之動作。

企業長期以來須面對市場競爭與股東追求利潤之壓力,近幾年國際趨勢與各國政府的法規,也逐漸加重了企業在其他方面的責任:先是要求企業強化公司治理、保障股東權益;接著要求企業善盡社會責任(CSR),規定企業應維護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與債權人等所有利害關係者之合法權益。這幾年氣候變遷問題普受關注,使得如何維護全球的永續發展成為顯學,故國際潮流對企業之要求,除了原有的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外,更擴大及於環境保護,期待企業在節能減碳、污染防治、對抗氣候變遷等方面有更多的作為,使ESG成為沛然莫之能御之趨勢。

ESG的各項要求,的確都具正面意義,但其推動都不免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因此,除了具有技術優勢或市場壟斷力量等有利因素,故不懼競爭者外,多數企業率皆擔心影響其市場競爭力與利潤,故對ESG虛與委蛇,欠缺積極性。因此,若欲使ESG在全球能順利推動,即須克服如何令其能與市場競爭共存之難題。各國政府或有必要採一致性的ESG立法,規範並嚴格監督所有企業一體遵行;這樣才能維護所有企業在市場上的公平競爭。從這一角度觀之,ESG之理想要能達成,全球應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許嘉棟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 曾任中央信託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經濟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相關專欄

時值寒冬歲末,公益慈善團體籲請民眾踴躍捐輸,濟助生活陷入困境的鰥寡孤獨廢疾者,以及生活困頓家庭,俾讓他們也可過個好年之呼聲,不絕於耳。...
自由經濟學派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曾說:「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是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即利潤。」...
國內的學者專家過去討論央行的匯率政策者多,關心貨幣政策者少。這主要是由於在進入21世紀之後的十多年期間,央行為了協助出口與經濟景氣,...
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