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不只在教會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延伸;學校存在的意義更應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處,也須肩負起「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背景說明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形成大學、研究生滿街跑的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就業產業間連結,一直是難解的問題,而大學究竟要成為思想的堡壘還是職場前哨站,更是近年屢屢引發思辨的論戰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教育更涵括一個國家的核心理念,成為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且考量到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我們更需跟上腳步,面對傳統與創新拉扯下的挑戰。

活動照片

  •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相關文章

2007年夏天,我到京都訪問了兩個月。初到那幾天,沒有機會開口講話。我信步於京都大學百萬遍附近,在書店看到一本似雜誌又似專書式的別冊,封面的幾個大字「湯川秀樹」吸引了我。

湯川秀樹(Yukawa Hideki, 1907-1981)是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物理)。我在唸大學時就聽說這個家庭出了幾位知名學者:他的父親小川琢治是地質學家,他的兄弟小川芳樹是冶金學家、貝塚茂樹是中國上古史家、小川環樹是中國文學史家(他們分別是湯川、...

最近我應邀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作一場大規模的通識教育講座,我粗定的講題是「為什麼天才總是成群地來?──漫談學術環境的營造」,在演講中我提到:我們太注重線性的、縱向式的傳習與聽受,往往忽略橫向的、從側面撞進來的資源,事實上這兩者缺一不可,應該交叉循環為用。

我想從幾個事件說起。幾年前我與一位留英的政治思想史學者談到,我讀英國近代幾位人文學大師的傳記時,發現他們並不都是「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而是有參加不完的社交或宴會,...

但是,後來我的興趣還是在了解:是什麼歷史因素造成了今天的我們?這就牽涉到近世中國。我的「近世」從明代中期一直到1950年代,關心的重點是思想、學術以及文化的歷史,事實上只要是這幾個世紀中的問題,我都有濃厚的興趣。當然在我處理過的各式各樣主題中,還是可以勉強找出兩、三個理路。譬如: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兩次思想轉型、明代後期以來商業社會、城市文化與古典儒家以農業文明為主的思想心態之間的較勁與磨合等。當然,我也寫過一批與章太炎、梁啟超、胡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