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

社會政策及福利,攸關人民的福祉、生活,甚至生存,針對社會問題的預防及解決來規劃相對應政策及福利,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你我應長期關注的議題。其中,「人口」是國家的基本組成,我國與其他先進國家都面臨高齡化及少子女化的趨勢,不僅衝擊經濟,影響國家發展,更被視為國安危機,影響每一國民的未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面對日益嚴峻地衝擊,政府如何制定有效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實在是大栽問,需要你我一起長期關注與參與!

背景說明

人口的質與量和一國之經濟、社會、國防、環境、教育、勞動、衛生、民生…等發展,息息相關。因此「人口政策」為一國之基本政策。少子化、高齡化及在人口遷移上的明顯變化,且速度之快,正是我國現所面臨的趨勢及問題,影響每一個居民。政策的因應,如今已面臨「今天不做,明天就會來不及」的窘境,急迫性不容忽視。

(一)   少子化:出生率下滑、高胎次新生兒性別男性大過女性、婚姻與生育率均持續下降;

(二)   高齡化:高齡化速度加快、扶老比持續增加、老化指數(老幼人口比)日益成長;

(三)   移  民:移出人口:數量不大(約一~三萬人),以美加比例為高。移入人口:1) 經濟性移入人口:以教師、商務人員、工程師、傳教士為主;2) 非經濟性移入人口:以結婚因素移入者為多數,但逐年下降;3) 外籍勞工、看護:逐年增加。

我國人口政策相關單位:

由於 99 年生育率降至 0.89 人,使我國列入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中,少子化成為國安危機。基此,100 年將原隸屬內政部之人口政策委員會,提升層級為「行政院人口政策會報」,行政院副院長為召集人,由內政部負責幕僚工作。為加強該會報政策協調功能,103 年起改由國發會擔任幕僚;鑒於人口、人力與人才議題息息相關,104 年起,整併「行政院人口政策會報」與「行政院人才政策會報」為「行政院人口及人才政策會報」,以強化政策統整,讓政策規劃能更全面。 103 年起國發會除為人口人才會報之幕僚外,修訂人口綱領與人口白皮書皆改由國發會辦理;內政部則負責彙整相關部會人口白皮書年度執行情形,同時落實該部主政之人口政策。

我國人口政策建構及沿革:

人口政策的擬訂過程由找出並確認完整問題、規劃相對應之政策行動、並依法定程序使政策合法化後交由相關機關執行,最後則監測政策執行結果與評估政策績效。在民國 50~70 年代政策以訂定人口政策綱領,緩和人口成長為主軸;民國 80~90 年代以少子高齡同步因應,移民政策也漸轉積極;近代則修訂了人口政策綱領與人口政策白皮書。

根據國發會資料,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人口紅利也將於2028年結束。現在約4位工作年齡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到2040年則每2位工作年齡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參考內政部戶政司人口數據發現,台灣人口長期呈現下跌趨勢,2020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2021年出生人數更創下歷年來新低生育率於全球排名墊底。台灣逐漸形成新生兒少高齡人口多的倒金字塔人口結構,長期攸關國家競爭力與產業發展,影響層面廣大且深遠,影響每一國民的未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政府固然責無旁貸,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我們每個人面對人口結構改變所造成的蝴蝶效應,也應投入心力關心這國家級的危機!

資訊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官網、人口政策白皮書(102.07.12)、內政部官網、「我國人口政策運作過程之評析與國際比較」作者:黃淑婷(國發會稽核)

活動照片

  • 2009 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  李惠仁 睜開左眼

    2009 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 李惠仁 睜開左眼

  • 2020 走入地方 訪問苑裡掀海風

    2020 走入地方 訪問苑裡掀海風

相關文章

我是彰化員林人,高中就喜歡編刊物,大家看我在醫學大學任職,可能以為我是理工背景出身,其實我很熱愛文學,大學聯考志願卡上共填了十三個志願,全都是文學院,我考上台大歷史系,讀了一年才轉到台大心理系。

我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很幸福,教育制度改變了,可以修輔系、雙主修,當年我想文理兼修,制度卻不允許。
我的大一因為必修課「西洋史」接觸到佛洛伊德,啟發對心理學的興趣,才決定轉到心理系;另一方面,歷史其實能靠自修,我能文理兼顧;...

首先我要引用傅斯年民國九年二月刊於《新潮》一首詩〈自然〉中的幾句:

「趣味!」「趣味!」

你真果和我最親切嗎?

你為什麼不能說明你自己來?

這幾行詩原是在講西方壓力下的中國傳統學問,但是用來形容今天人文學的處境,似亦合適。人文學的價值不再是不證自明的,而是要「能說明你自己來」。

在十九世紀,有些人文學者還對置身於科學家之間感到不滿意,覺得降格一等;...

以我的獨生子少雍為例,上國小前,我太太帶他去山葉音樂班學彈琴,本來學得好好的,第二年發現全班只剩他一個男生,他可能覺得不好意思,有天就嚷嚷:「哎呀,何必學這個。」就沒再去了。
進小學後,他在學校學吹笛子、打鼓。笛子尤其學得快,還當起助教,音樂老師上完課,有時就會說,「換你教他們一下」,要他示範怎麼吹。我們這一代沒機會學音樂,有了孩子後總覺得,讓孩子有點音樂訓練是應該的。少雍小學時代,我還請了一位台藝大女生教他彈鋼琴,他邊彈邊混,...

一、前言

從史學發展來講,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與十九世紀末同樣發生鉅大的變化,而且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史學典範動搖情形還比十九世紀末來得嚴重,後現代對歷史學造成根本動搖,幾乎完全否定史學這門學問存在的理論基礎,這是從希羅多德、司馬遷以來史學所面臨最嚴重的挑戰。

十九世紀末有歷史主義(historicism),把一切放在歷史發展情境下歷史化之後,也就沒有所謂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導致西方道德、宗教、倫理等基礎的動搖,...

一、前言

從史學發展來講,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與十九世紀末同樣發生鉅大的變化,而且二十世紀最後一、二十年史學典範動搖情形還比十九世紀末來得嚴重,後現代對歷史學造成根本動搖,幾乎完全否定史學這門學問存在的理論基礎,這是從希羅多德、司馬遷以來史學所面臨最嚴重的挑戰。

十九世紀末有歷史主義(historicism),把一切放在歷史發展情境下歷史化之後,也就沒有所謂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導致西方道德、宗教、倫理等基礎的動搖,...

這是一篇命題之作,字數又有明確的限制,所以不能就主題的各個層面廣泛地進行討論。此處只能就培養「歷史的思考」(historical reasoning)這一點來談。

  「歷史的思考」是我喜歡用的名詞,我的意思是,任何一種現代學科都有通識的任務,正如經濟學教導人們「經濟學的思考」,歷史學一樣可以培養「歷史的思考」。

  「歷史的思考」至少有幾個要素:第一、是歷史想像能力的培養。這是人文教育很重要的環節,...

问题一: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载,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之时,正值袁世凯帝制运动期间,当时虽有“临时约法”规定对言论、出版、结社等的自由,但实际上袁世凯及其所控制的国会利用各种立法对此打压得很厉害,报刊数目有很大缩减,章士钊1914年创办的以政论为主的《甲寅》杂志就在该年被查禁,作为前《甲寅》的编辑,陈独秀怎样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申请创办《青年》,有没有收到当时主管出版机构的刁难?《青年》的撰稿人都有哪些?办刊的费用来源?...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