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中國大陸一艘快艇日前闖入金門海域,遭台灣海巡署追緝後翻覆釀兩死,外界關注事件會否影響兩岸關係。多名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兩岸官方在這次事件後均算克制和低調,料不會升級到「軍事對抗」,但金門海域的管轄權與執法行動凸顯了兩岸關係的微妙變化。
賴幸媛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的重要推手。兩岸簽署 ECFA ,當年曾是石破天驚之舉,而其背後,實有來自「特殊管道」的助力。而今,中國商務部認定台灣構成貿易壁壘,揚言研究終止 ECFA , ECFA 的未來命運將是如何?賴幸媛接受《風傳媒》專訪時指出, ECFA不應該終止,她也認為不會終止。
中國大陸海警局宣布,福建海警局將加強海上執法力量,在廈金海域開展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進一步維護有關海域作業秩序,維護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一艘中國籍快艇 14 日越界闖入金門海域,海巡署人員追緝過程中, 2 名中國漁民因拒檢船隻翻覆罹難,國台辦譴責台灣並直指是「惡性事件」,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對此強調是正當執法行為。
隨著美中科技戰越打越烈,拜登政府除了多管齊下,禁止關鍵性軟硬體輸往大陸,也敦促美商撤離大陸或移轉生產基地,改採ABC(anywhere but China)策略,到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投資設廠。就在China+1、China+N甚囂塵上之際,不少國際品牌廠基於兩岸關係緊張,也開始呼籲台灣+1(Taiwan+1),要求台廠在台灣生產之外,也要有一個以上的替代生產基地。
在2024年台灣舉行總統大選之後,諾魯隨即與我國斷交,並表示此舉是基於聯大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案與一中原則,然而諾魯並沒有清楚的表示出「一中原則」的內涵。
總統大選,賴清德確定接任下屆總統,但是股匯雙殺,國人信心動搖。外資警告,區域安全不穩定,兩岸關係不睦,影響投資信心,將導致資金外流,重創台灣經濟。若能穩定兩岸關係及區域安全,領導人摘除「最危險朋友」大帽子,才能再創經濟發展新契機。
本(1)月15日,2024選後首個交易日,全民期待的「慶祝行情」,開盤一度上漲破百點,即開始下殺,收盤僅漲34點,16日重挫近2百點,17日再下跌185點,摜破季線,收在17161....
總統大選已落幕,新政府必須要立即面對一些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沒有等待的本錢。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只有約百分之一點五,表現並不理想。今年雖然已由谷底回升,情勢有所改善,但幅度及速度均不會太明顯,成長動能仍然不足;未來政府應以經濟民生為主軸,力拚經濟反轉。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