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與台灣光電發展的脆弱

颱風丹娜絲從嘉義縣布袋鎮登陸,百年一遇,強陣風造成嘉義地區災情嚴重,設置於布袋新塭及義竹東後寮溪墘滯洪池的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被吹翻、破損,光電板堆疊、如抹布般捲曲,水面、岸邊滿布殘骸的空拍影像曝光,有民眾憂心破碎光電板會造成汙染,嘉義縣政府表示,光電板模組都有序號,主管的經濟部能源署已要求業者盡快清理,並全面清查、檢修加固設備。
縣府指出,布袋新塭滯洪池光電板面積62公頃,裝置容量約35MW,義竹東後寮溪墘滯洪池光電面積約45公頃,設置容量約21MW,兩案場都是第一型發電業,走電業法程序,發電業者遇各類災害都應通報各級主管機關,縣府和能源署已收到業者通報,能源署也要求業者盡速清理,並清查、強化加固設施,以因應未來其他災害。
光電板被吹得東倒西歪,民眾與生態團體質疑設施不當,憂心破碎光電板污染水體生態,呼籲政府盡速清除善後,也有人擔心水體會因此受到污染。
縣府經濟發展處表示,光電板74%是玻璃、10%是鋁框架、4%是電池,其餘金屬含量低,由於業者設置光電模組時,每片光電板都有登記序號,如身份證般,日後只要更換光電板,業者必須先到環境部光電板回收網站登錄,才能進行收回、處理作業,多數業者甚至在設置前,就先預繳回收清理費。
經發處說,就算是家戶太陽能發電,光電設備登記都有編號,一般民眾就算撿到掉在地上的光電板,只要有序號就能找到哪一家所有,在此前提前下,光電板被任意丟棄的可能性低。
經發處指出,加上如未完成回收登錄程序,業者就無法申請設置對應數量、新的光電板,假設業者不見50片,最後只找回45片,因進入回收處理程序只有45片,按法規,業者最終只能新設45片,因業者要賣電給台電,光電板變少,對業者來說也是一種損失。
經發處說,能源署已訂下清理期限,相信業者會加快處理腳步,另縣府也要求其他光電設施業者回報損害,目前匯整資料中,待全數完成通報,才能知道全縣光電受損情況。
屏東浮式光電不敵颱風 平台支架散落海岸線
颱風直撲中南部地區,有民眾拍攝到屏東佳冬外海的浮動式光電不敵強風大浪,浮台解體,斷裂的支架遭浪沖刷上岸,塭豐海堤周邊遍布浮台支架殘骸。據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表示,這是旭東環保科技的浮動光電試驗計畫,位在佳冬外海約3.1公里處。旭東官網上介紹,太陽能浮台是專為開放海洋環境打造,可抗17級風,預計放置於7~14公尺浪高環境。
屏東農業處表示,這些脫落的支架只是塑膠殼機座,未安裝太陽光電板通電。在颱風前已要求業者做好加固作業,但浮台仍遭颱風摧毀,目前已勒令停工,要求業者48小時內針對塭豐海堤、枋寮、林邊及東港等周邊海域,全面清除漂流的構件,並要求業者提出改善計畫,未經縣府審查通過不得復工。
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所長林柏辰補充,這些浮台支架只是部件的連接點斷開,「像積木一樣」,該公司也正在積極回收中,目前以清除工作優先,還沒有討論到後續罰則問題。
至於其餘地面型光電則未傳出災情,台電表示,旗下光電案場只有小規模受損,多數未受丹娜絲颱風影響。
矽晶太陽能板無毒性,光電板泡水實驗未發現水質污染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秘書長姜暭先表示,台灣絕大部分是使用矽晶太陽能板,不論使用或者廢棄都無毒性。
姜暭先表示,國內有數家太陽能光電板業者曾做過泡水實驗,將浸泡過光電板的水抽出後再分析,發現水中並未增加任何重金屬離子,甚至有業者在浸泡光電板的魚缸裡養魚長達2、3年,魚不但未死亡還繁衍下一代。
查核中心2023年7月曾就太陽能板材質與毒性問題採訪經濟部能源局太陽光電計畫推動辦公室。太陽光電計畫推動辦公室也指出,太陽能板是被封裝在玻璃跟另一塊不透水的背板中間,就像三明治一樣,且下方安裝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質的浮筒可浮在水面上,光電板並不會直接碰到水,物質也不會滲出。
此外,太陽能光電板使用前要先通過20年不破壞的測試,做法是將光電板放在85%高濕度、零下10度到85度極端溫度的環境模擬,展開長時間多次的熱脹冷縮循環,以證明其耐用度經得起考驗。
太陽光電計畫推動辦公室表示,台灣有數家光電板廠商都做過光電板泡水實驗,實驗結果並未造成魚死亡。業者的實驗是將完整及破碎的光電板分別浸泡在魚缸裡7天,再請第三方檢測;實驗發現光電板物質並未滲出,也沒有影響水質,魚缸裡的魚均存活。
太陽能板對淡水魚池產生污染或毒性風險極低 但若長時間棄置海洋則有潛在風險
查核中心協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媒合專家受訪,國立中央大學新世代光驅動電池模組研究中心與化學系助理教授陳家原表示,目前太陽能板幾乎都是結晶矽,且應都有事先依循國際標準(例如IEC 61215, IEC 61730, IEC 61701等)進行必要的安全測試,尤其是上述提到的IEC 61701是「太陽光電模組鹽霧腐蝕測試(Salt mist corrosion testing of photovoltaic modules)」,主要用於檢測太陽光電模組是否能抵抗環境中水氣、酸性物質與鹽分可造成的腐蝕,所以對於淡水魚池而言,產生污染或毒性的風險極低,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但若是鹹水魚池(或若有光電板直接掉進海中),長期置之不理則可能會因為鹽分含量相對較高,加速腐蝕,進而導致污染風險。因IEC 61701的測試內容最多不超過60天,所以長期而言,確實有潛在風險;但若能盡速打撈上來,則同樣無須過度擔心。
延伸閱讀
聯合報社論/丹娜絲颱風一夕吹翻全台光電神話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886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