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川普新變局 開創台灣產業新藍海
川普總統關稅政策對全球無差別攻擊,被形容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全球供應鏈因此再次重組,變局當前,台灣如能快速整好站隊,找到產業利基及定位,做好全球布局戰略,把握危機入市、脫胎換骨的機會,打造更具韌性的經濟,未必不是好事。
大半月過去了,川普除瞄準中國大陸課予最高245%高關稅,給了75國90天對等關稅的緩衝期,尚未有一國達成貿易協議。世界經濟動亂何時平息?不確定因素每天影響資本市場的動盪,牽動全球的投資、消費及經濟。各國都在研究,該如何和美國新政府打交道,全球高科技大咖紛紛挽袖,重新規劃對美國市場的投資布局。到底要如何把握亂世契機,在關稅戰之下為台灣產業尋找新藍海?
根據台大經濟系榮譽教授陳博志觀察,全球經濟未來將分為三大體系,除了美中二大經濟體系外,第三體系就是遵循WTO制度,崇尚自由貿易精神,公平競爭合作的國家,例如歐盟,日本、韓國、台灣等,這三大體系也都會相互合作。台灣產業該如何尋找多元管道分散市場,全球靈活布局,是這場關稅戰的最新啟示錄。
中美兩強爭霸下,全球消費與投資行為結構面臨重整,賴總統喊出「台灣+1」,強化美國的新布局策略,簡言之就是「傾美」,要結合美國的市場、技術、人才,不只德州、路州、亞利桑那州,連美國鐵鏽區各州,都是賴政府鎖定的藍海新目標。
惟東進美國應有策略,先前針對半導體喊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既要符合美國利益,更要確保台灣產業的生存空間。由於對等關稅是全面性,無差別的待遇,政府要有序地組織「投資美國台灣隊」,將有意願赴美投資的產業整合對美站隊,以大帶小打群架進入美國市場,而非個別台商或中小企業單打獨鬥。傳統產業若可趁機搭上「東向」列車,不失為另一次升級轉型的契機。
台灣傳統產業相當靈活,不少業者已全球化布局,電子零組件、石化、能源和工具機等產業,這次也可趁機結合,由政府帶隊進駐劃設的產業園區,爭取赴美投資最佳條件和投資環境。有了明確戰略,政府即可選擇哪些產業或技術要根留台灣,保留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優勢,哪些產業可以集體作戰,到海外開疆闢土,擴張版圖。如此一來,既可幫美國製造業回流,為各州引進投資新活水,也能讓台灣供應鏈的再次重組找到出路,創造多贏。
另一引起議論的話題是「脫中入北」,引起市場憂心,台灣是否要和中國大陸斷絕往來關係?其實大陸多達14億人口的市場,有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人口數也有4億,歷年來台商在大陸數多達數十萬甚至百萬之譜,不可能自絕於此,對大陸市場仍需務實理性看待。
更進一步說,台灣傳產業者如機械、工具機、食品加工、紡織、自行車等,甚至中低階高科技產品,均深度依賴大陸內需市場,並運用其勞力及土地,台廠供應鏈也是大陸產業可依賴的夥伴。台商在此一市場發展,既無美國的國安顧慮,又可尋找獲利商機,還能幫助大陸人民提升生活品質,以大陸為最終市場的構想,何必捨棄?連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都說「不可能放棄大陸市場」,何況與大陸互動密切、關係深厚,反而是許多國外廠商稱羨的優勢所在。
台商如同遊牧民族般逐水草而居,擁有靈活的韌性,台廠供應鏈的生產能力聞名遐邇,讓台灣面對困境總能愈挫愈勇,渡過百年金融海嘯,挺過COVID-19疫情挑戰,台灣企業在亂局中更能凸顯「堅韌」特性。值此關稅風暴衝擊全球時刻,台灣下階段發展的目標也不須只對準美國,「傾美但不依美」,把全世界都當成我們的舞台才是最好的戰略。
延伸閱讀
洪奇昌/川普關稅震盪 台灣應有避險戰略
國際貨幣基金(IMF)4月22日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至2.8%,對美國的預估更從2.7%驟降至1.8%,反映出美國川普總統的關稅政策不僅引發全球經濟震盪,也重擊美國自身經濟。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米蘭去年提出的《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的使用者指南》,可說是川普重振美國經濟的戰略藍圖,內容包括:一、美元貶值以改善貿易逆差;二、貿易與國防安全掛鉤;三、重組美國國債結構;四、以貿易制裁與資本限制等工具對外國政府施壓。
然而川普隨性無序的發布關稅行政命令,缺乏有系統性的政策邏輯與執行方式,不但未能落實其經濟戰略目標,反倒重創包括盟國友邦在內的國家對川普政府的信心,及全球金融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
4月2日川普宣布關稅政策的「解放日」,全球市場立即反映恐慌情緒,美元、美股、美債慘遭拋售,引發資金外逃的骨牌效應。美債價格下跌、殖利率驟升,美股道瓊、標普等指數重挫10%,美元對歐元、日圓等主要貨幣貶值逾5%,企業因金融前景悲觀而暫緩大規模投資。西德州原油自每桶72美元大幅下跌至60美元,更衝擊川普以能源帶動經濟的戰略部署。
關稅政策未能有效成為談判武器,反而進一步重傷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聲望與威信。包括正與美方展開談判的日本,也不急於妥協;首相石破茂回絕美方多項要求,強調不會一再讓步、必須維護國家利益。歐盟方面也準備400多項美國商品的反制清單;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亦與新加坡總理黃循財通話,討論CPTPP合作的可能性。
各國相繼採取理性的去風險策略以因應川普關稅戰,加強區域與多邊經濟合作又漸成共識,至此,川普反而在他所發動的全球經貿關稅戰中顯得孤單與被動。
川普第2任期百日的執政已展現其不遵循國際秩序,輕視全球共識建置的經貿體制,如世貿組織(WTO)。美國聯邦政府的決策任憑川普個人的專斷直覺,他的個性又難以預測,從對等關稅政策匆促又反覆,顯示聯邦政府治理能力的鬆動與政策穩定性的不足。
面對美中貿易戰升溫,美中兩大經濟體脫鉤的風險加劇,全球半導體及資通訊供應鍵快速重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進出口的中型開放經濟體─台灣,無法忽視這進行中的巨變。
過去3、40年,台灣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在相對有利的產業分工及完整產業鏈的優勢下,與美中兩大經濟體建立有利的合作貿易夥伴關係,更藉此累積了近6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面對美中戰略博弈升溫,兩國經貿、貨幣脫鉤的可能性升高之際,台灣的抉擇是複雜、困難又具挑戰的。
將國家經濟發展連結於以美、日、歐盟的西方經濟體是目前台灣最佳的選擇。但面對川普對台灣相對不尊重、不友善,他認為台積電搶奪了美國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且多次語帶恐嚇地要求台積電加大在亞利桑納州的投資;難道1650億美元、5.4多兆台幣的投資案,還不能滿足川普政府的期待,因此要再對台灣來個32%的懲罰性對等關稅嗎?
面對決策不理性的川普政府,我方絕不能再一廂情願以「民主同盟」、「民主供應鏈」等認知來看待即將到來的美台經貿談判。在美台談判桌上,我們必須審慎觀察美中、美日、美歐,甚至美國與東盟各國的經貿談判過程,並積極發展應有的避險戰略與韌性,以確保在快速變動的全球政經環境中維持台灣的競爭力與自主性。
(作者為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陳博志:川普關稅戰 台灣傳統產業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
面對這樣的處境,台灣不宜只等待情勢發展,而應主動出擊。陳博志認為,台灣在傳統產業、電子零組件、機械工具等領域都有全球競爭力,而且佈局靈活、轉移成本相對低,正好符合美國「重建實體經濟」的政策需求。
尤其傳統產業的投資很有機會扮演要角色。首先,美國很多地方需要傳統產業去投資以降低失業和改善生活。其次,台灣傳統產業早年有全球競爭力,現在有全球布局,全世界就台灣和台商最能幫助美國。再來,有些出口類台商可以由其他國家搬去美國,對台灣不會有傷害,甚至有些內需類台商可到美國擴大巿場。
畢竟,台灣已遍佈全球而被戲稱為遊牧民族的傳統產業,事實上掌握了很多產業的全球生產,比其他國家更能快速幫助美國,很多地區的就業和景氣。而台灣的資金與高科技產業也和美國的新創與高科技產業有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合作機會與意願。但這需要台灣政府來把相關的中小企業組織起來。
「我們應該組織一批懂產業、懂市場的企業家與資深官員,直接與美國有需求的地方政府談,看看哪些地區希望招商,然後我們可以整批過去,不只大企業,中小企業也可以跟著進駐。」
他進一步建議,可考慮在幾個地方建立「台灣群聚區」,例如在美國南部或中西部設立工業園區,提供土地、稅務優惠與人力媒合,形成台商聚落。這樣不僅有助於美國地方經濟發展,也能降低單一企業去投資的困難。
【專訪》川普透過關稅戰「重建」美國國力 陳博志:傳統產業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
出處: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3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