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湖莊園協議 美恐賠了夫人又折兵
最近市場上傳得沸沸揚揚的「海湖莊園協議」,其實不是川普政府確定的政策,而是一份政策選項清單。「海湖莊園協議」的提出,主因是美國面臨債務問題的迫切性。當前美國國債規模已達歷史新高,聯邦政府每年支付的利息負擔沉重,對經濟增長形成壓力。
「海湖莊園協議」內的解決方案其概念可追溯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倫去年11月發布的報告《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的使用者指南》。當時他提供給川普可能採取的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的方案,包括關稅戰略、貨幣政策及其對金融市場的潛在影響。所以米倫形容為那是一本「食譜」,提供可能的種種戰略。
目前,川普政府主要關注的是關稅議題,而貨幣協定議題尚未開始討論。然而川普現在的關稅大棒政策,可能縮小貿易逆差,可是效果有限,甚至可能適得其反,推高進口成本,進而影響國內消費者與企業。因此,海湖莊園協議的另一主張,貨幣協定未來浮上檯面的機率很大。
美元作為國際貿易、國際儲備的核心貨幣,就無法擁有幣值和流動性上的穩定,這就是特里芬矛盾。因為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各國需要美元,美元就會不斷流出,美國也就會發生長期逆差,也導致無法維持美元的信心和幣值穩定。
因此,米倫的主要主張有三:一、建立更均衡的國際貨幣體系:過去全球金融體系過度依賴美元,導致美國的經濟政策對全球市場影響過大。米倫希望推動一種更多極化的貨幣體系,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二、要求各國賣出部分美元外匯存底:這將直接降低美元需求,使美元貶值,同時削弱其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優勢。如此一來,美國的出口產品將變得更具競爭力。三、調整外國對美國公債的持倉結構:米倫建議,外國持有的美國公債應從短期債券轉向超長期低利債券,這樣可以降低美國長期利率,並將利率風險轉移至外國投資者。
其中的第一項,明顯牴觸川普期望的繼續擴大美元影響力。第二項類似1985年的廣場協議,當時美國聯合西方國家壓低美元,以改善貿易逆差並刺激經濟成長。如今的倡議核心雖然不同,但本質上仍是藉由調整金融體系來達成戰略目標。可是廣場協議是多國協商下的結果,而此次計劃則是由美國單方面推動,這將影響全球主要債權國的反應,特別是中國和日本這兩大美債持有國的立場,將是協議成功與否的關鍵。
第三項大量持有美元當成儲備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日本,還有如台灣者,將其持有的美國短期國債轉換為超長期低利債券,甚至長達百年的零息超長期債券。各國對這項倡議的接受度會是另一大問題。一般超長期零息債券的設計,固然可能吸引部分長期資產配置者,如養老基金和主權基金,但各國如果不願意接受此類資產,則美國政府可能需要額外的誘因來促成交易,甚至可能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
若市場信心受挫,資本流動可能轉向其他資產,如黃金或其他貨幣,就進一步衝擊美元地位。且各國如果擔心零息是變相利息歸零的財務勒索,更會進而減少美元資產配置或發展本幣貿易結算,將進一步影響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總體而言,海湖莊園協議代表財政、貨幣調整的思維方式,可能短期內減輕美國政府負擔,但長期影響仍難以評估。若成功,將改變全球金融市場格局,使美國能以更靈活的方式管理債務。執行不當,能會造成市場不安,引發新一輪金融危機。在全球金融體系高度互聯下,這項計畫不僅是美國的問題,而是投資人都應密切關注的重大變數。
(作者是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