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定心丸、亮點和冷門
7月18日下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罕見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以往會議地點通常爲京西賓館)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透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和全會公報,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全會公報倒數第8段至第5段具體部署了下半年工作任務,內容應來自習近平的講話摘要。當天下午,新華社受權發佈全會公報,21日下午又受權發佈全會《決定》。梳理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大致有四個定心丸、八個亮點、四個冷門。
四個定心丸
重申改革開放不動搖
近幾年,國內外推測中國向「左」轉,擔憂改革開放退步。《決定》全文60條,首條就提出改革開放的「六個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習近平在《說明》中也強調,「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這是三中全會派發的最大「定心丸」。
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
近幾年,民營企業家如驚弓之鳥,信心缺失,士氣萎靡,要麼躺平,要麼「潤」到國外。《決定》第5條爲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單列一段政策措施,試圖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包括: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援有能力的民營企業領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援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規範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等。同時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減少與民營經濟不當爭利,即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重申按生產要素分配
《決定》第6條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第42條提出,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概括爲「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數十年曾被誤認爲是社會主義制度所謂「優越性」的集中體現。經歷45年改革開放,中國皆有重大顛覆,憲法已刪除「計劃經濟」表述,確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分配方式也不侷限勞動,而是更公平合理地按生產要素,如今又適應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增「數據」。
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房價飆升,泡沫膨脹,已嚴重製約個體、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決定》凸顯房子的民生基本需求,將住房制度改革放在第十一章民生版塊中。第44條提出,「加快建立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即低收入)羣體剛性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允許有關城市取消或調減住房限購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支援高收入羣體改善性住房甚至豪宅需求;「改革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和商品房預售制度」,預計現房銷售比例將不斷提高,減少爛尾樓的高風險,實力欠缺的中小房企逐步淘汰;「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沒有放在第17條「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所以期望值不必過高。表述留有很大彈性空間,並未承諾五年內出臺房地產稅,如今房市哀鴻遍野,「5•17」新政已顯疲態,房地產稅錯過了2015年出臺最佳時機,現在騎虎難下,如出臺進一步打壓房市,經濟低迷難解;不出臺地方政府財源枯竭,債務危機難解。短期內無解,只能掙扎前行,用時間痛苦換取空間騰挪。
八個亮點
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再加一個黨的建設。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回顧前十年存在的問題時,列舉「維護國家安全制度不完善、應對各種重大風險能力不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國家安全受到嚴峻挑戰」,並在第十一章將「國家安全」單列。《決定》第3條提出「七個聚焦」,除了涉及上述「5+1」個建設,還新增「建設更高水準平安中國」,表明中共已將安全建設與經濟建設等並列,總體佈局實質由「五位一體」升格爲「七位一體」。《決定》第十三、十四章分別部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改革、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改革。第50條提出,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第51條提出,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建立人工智慧安全監管制度。第52條提出,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第53條提出,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第54條提出,優化軍委機關部門職能配置,健全戰建備統籌推進機制。第55條提出,完善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職能,構建新型軍兵種結構佈局,加快發展戰略威懾力量。第56條提出,優化國防科技工業佈局,改進武器裝備採購制度。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第6條提出,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爲;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這意味著地方政府主打稅費優惠的招商引資套路已近尾聲,今後比拼的是項目質量和服務;中國物流規則和標準成熟後,有望向國外(尤其「一帶一路」項目)輸出,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戰爭的後勤非常落後,中國前十大物流公司隨便抽一個操盤,也比俄國防部好一個數量級。
確認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
第8條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成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階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第9條提出,培育壯大先進位造業集羣,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第12條提出,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整合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體、工業軟體、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這意味著基於國家安全和應對美國「卡脖子」打壓,中國決心重點領域「全鏈條」國產化。
培育國家未來核心競爭力
第13條提出,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暗示三年學前教育或三年高中教育將納入義務教育。第14條提出,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佈局;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地方財權過小、事權過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中西部一些縣已經窮到揭不開鍋,說句直白難聽的話,已到「逼良爲娼」的地步,中央責不可卸。第17條提出,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
第20條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第21條提出,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第22條提出,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第23條提出,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第25條提出對外開放的重點任務、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包括: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全球集散分撥中心;支援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和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推動電信、網路、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
第十一章亮點頗多,乾貨滿滿。例如第42條提出,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成長、支付保障機制;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第44條提出,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第45條提出,深化以公益性爲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建立以醫療服務爲主導的收費機制。第46條提出,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補貼制度;加大個人所得稅抵扣力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銀髮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四個冷門
三中全會《決定》只管五年
此次全會《決定》不是一個中長期改革,時間點未瞄準2035年,反而明確提出到2029年建國80週年「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讓人意外。
直接帶來兩個問題:一、既然官方反覆宣稱,改革剩下的是硬骨頭,言下之意都很棘手,《決定》的300多條改革措施怎麼可能五年內都順利完成?二、2025年10月,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慣例將審議透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由於三中全會延期八、九個月且《決定》只管五年,導致這兩個全會的決策必然高度重疊。
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建設缺乏乾貨
總體而言,第八章第29條至32條相比其他章節平淡單薄,缺乏新意乾貨。李源潮任中央組織部長時,曾推動鄉鎮黨委書記試點直選,這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人民當家作主是里程碑的突破,可惜不了了之。如果能夠進一步在縣級擴大試點就好了,中共仍然控制提名權,推出三個候選人在縣級由黨員直選縣委書記、公民直選縣長,就能夠較好地解決如今中國幹部人事制度對上不對下負責、官員對老百姓尤其底層弱勢羣體缺乏真情和敬畏的頑疾。
機構改革力度偏小
第34條提出,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優化事業單位結構佈局,強化公益性。這樣的力度對減輕地方債務危機、提高基層治理現代化能力仍然杯水車薪。人口小縣機構不是優化的問題,而應合併,20萬甚至30萬以下人口的小縣,可綜合考量歷史、地理、文化、經濟等因素,如相鄰就兩兩合併,不相鄰就與大縣合併。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也不是優化的問題,而應大量撤減,即使公益性職能也可透過社會化服務、政府採購實現,由此才能大幅減少各級財政過重的包袱。
反腐敗治標未治本
第58條提出,健全有效防範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常態化,加大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幹部力度;完善和落實領導幹部任期制,健全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變動交接制度。第59提出,嚴肅查處政商勾連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完善對重點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遺憾的是,被稱爲「陽光法案」的官員家庭財產收入申報立法,在中國一直停滯不前,一直迴避與人類政治文明接軌。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財產收入申報法》列入5年立法規劃,30年依然千呼萬喚不出來,猶抱琵琶全遮面!
摘自FT中文網,葉勝舟 爲FT中文網撰稿
延伸閱讀:
解析中共三中全會座談會 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國際戰略發展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於今(19)日上午10時舉辦「解析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座談會,深入解析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論述及重點,以及未來國際關係發展的態勢。本次座談會由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主持,並邀請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助理研究員曾偉峯、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與談交流。
張五岳率先指出,這次三中全會是過去幾次會議中醞釀及鋪墊時間最長的,並且議題也最為廣泛,全過程民主面向皆在這次會議中呈現。相較於過去會議,張五岳表示今年只談及近十年的中共經濟概況,並多次提及「中國式現代化」。另外,在會議公報中,「經濟」之詞只提及22次、「市場」提到13次、「安全」則使用16次,從此可看出今年三中全會習近平領導人對於「安全建設」重視大於經濟面向。張五岳也預期未來中共將會有另一波高層人事異動,最後張五岳也呼籲臺灣政府應要對於未來戰略部署有更廣泛的研析,以避免誤判兩岸之情事。
劉孟俊說明今年三中全會改革主題為全面深化改革,在長期規劃上提出長遠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在發展理念上則涵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等五種面向。劉孟俊表示,面臨未來複雜的國際關係形勢,今年的會議上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並且推進高質量發展及新質生產力。最後,劉孟俊也研判中國大陸未來經濟動向應為科技創新驅動與安全,重心將會放在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並且以「共同富裕」當作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
陳德昇指出三中全會的主軸為中國式現代化,未來中共將會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也更加突出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陳德昇表示公報中顯示的時間點包含完成改革任務的2029年以及與實現全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2035年,兩者將是矛盾論述的象徵。癥結點在於政治教條大於市場自由運作機制,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共經濟被有形之手所操控,政治勢力干預自由市場,會對於未來經貿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曾偉峯研判三中全會的定位並非經濟政策討論,而是政治面向的決策。而對於召開三中全會時間點的爭議,曾偉峯認為在習近平獨大的時代,規範例會時間已顯得不重要。另外,習近平在這次三中全會依然延續十八屆三中全會之精神,強調社會主義制度及現代化改革。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曾偉峯指出近十年中共除了聚焦於安全,也在監管上設立許多條款,造成市場的地位弱化。最後,曾偉峯也強調中國大陸在未來的「變」與「不變」,除了社會主義大於市場上的改變外,重點在於大力大於大破,施政力度的改變 ; 不變的則是習近平施政治理模式的延續。
寇健文對於三中全會之看法提出兩點,一是與人有關的問題,二為跟決定有關。寇健文進一步解釋,新華社「習近平改革家」的新聞突然被下架的原因,可能是整體社會氛圍與官媒呈現的領導人正面成就有明顯反差,另外習近平的身體應無傳聞所說的中風現象,但中美兩國領導人的身心健康確實與我國國家安全密切相關。另外,三中全會公報顯示,中共預期面對嚴峻的國際環境挑戰,因此要求在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中美雙方目前雖無熱戰,但冷戰早已開打。中美兩國的競爭成敗的關鍵是科技創新上的領先,因此公報特別提到運用心舉國體制提升科技創新的效能。面對未來國際安全動盪不安的局勢上,中共也將極力維護主權安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