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二軍合作,才能和國際競爭
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畢業於台大電機系,曾為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經建會主委,是台灣少數擁有科技背景又有實務經驗的經濟學者。
擔任經建會主委前,陳添枝便提出台灣業者面對中國競爭的兩種因應之道:一是積極參與中國市場,以彌補台灣部門損失的「抬轎者」;二是避開中國鋒芒,生產中國不具相對優勢產品的「跳車者」。卸任經建會主委後,陳添枝首次以學者身分剖析台灣產業利弊。以下為本刊訪談紀要:
問:你擔任經建會主委之前,曾提出「抬轎者」、「跳車者」的觀點。到政府歷練一番後,看法有改變嗎?
答:還是一樣!只是中國本地廠商愈來愈強,現在需要台灣的東西愈來愈少,「抬轎者」的產業也就少了。
談產業策略:做品牌才能掌握終端消費者
問:哪些產業是「跳車者」,要避開中國的鋒芒?
答:例如比較傳統、倚靠外銷、以勞力成本取勝的廠商,鴻海也是這樣的廠商。以紡織業來說,它就是靠貿易配額才延命到今天,遲早要找出路。日本的紡織業,就是往上游走,往材料、特殊的利基產品發展。長遠來看,國家勝出的關鍵還是技術,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台灣還是領先大陸。
問:台灣跟大陸在某些產業競爭得很嚴重,連IC設計,大陸也漸漸有成果...。
答:這確實是台灣IC設計業者的挑戰。經濟學中的群聚理論,重點就是「靠近」產生的效果。新竹的IC設計公司靠近晶圓廠,方便測試、生產,又因為台灣早期幫大廠代工,知道哪些零組件有賺頭,再跳下去自己做,聯發科就是這樣起來的。現在,製造廠、終端消費者都在中國,大陸本土企業有地緣優勢,長遠來看對台商是很大的挑戰。
事實上我擔心的是台灣廠商不太做品牌,掌握不到終端消費者,在產品設計上就會吃虧。尤其是電視、面板產業。
談兩岸合作:台灣製造也投資中國品牌
友達、奇美能做到這樣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但要他們再去做品牌...。電視是比電腦更重視品牌形象與通路服務的消費性產品,這不是台商擅長的領域。不過台灣面板業若跟中國合作,有可能雙贏。
能做面板的國家不多,中國不是跟台灣買就是跟韓國買,但跟韓國買就別期待打敗韓國,畢竟三星不會給你最好的服務來打敗自己。因此中國要嘛自己做,要嘛跟台灣合作。因為台灣沒有品牌,沒有競爭關係,兩岸有建立深層策略聯盟的先天條件。我把面板做好,你把品牌做好,兩個二軍就有可能打得過一軍。
面板是聚落型產業,搬過去不見得好,今天中國各地方政府都在招商,用各種方式誘惑台廠搬過去,但最後會跟中國的半導體製造一樣,搞了一大堆工廠,但沒有國際競爭力,浪費錢,又平白損傷盟友(台灣)的實力。中國何不承認,台灣已經做得不錯了,一起跟國際大廠競爭不是更好?不要搞這種挖牆腳的戰爭嘛。
中國廠商如果想合作,就投資我們的面板廠,那我們全力配合你的需求,給你最好的面板。但我們也要投資你的品牌廠,我們要分享通路、品牌的資訊和利益。所有東西都自己做,不是勝利方程式。
談未來隱憂:完全開放,產業聚落外移
問:你不擔心技術外流?
答:我不擔心技術外流,我擔心的是產業聚落外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研究就講,如果兩國自由來往,大國會把聚落型的產業全部拿走,因為聚落愈大、綜效愈高,產業自然會往市場大的地方去。一旦無限制開放,整個產業鏈都會過去,筆記型電腦產業就是例子。至於技術外流,你想,韓國、日本半導體都有去中國做啊!但廠商把門關起來,技術鎖在公司裡面,對中國的半導體製造有什麼幫助?
問:但跟大陸合作,無法確保對方不做面板...。
答:當然沒辦法,但目前我們連開放都沒開放、談判的可能都沒有啊!
問:所以台灣就只能期待大陸理解我們的苦處了?
答:(搖頭)如果台灣不開放,中國就只能暗地裡搞,這搞不起來的。中芯挖了一堆人,到頭來仍是二軍,因為你國家不開放,最優秀的人就不會去。我們不需要拜託他們,而是要讓他們了解現實狀況。
而且要開放就要談判,對方接受我們的條件才能開放。先前開放電子業去中國,就是未經談判的單方面開放,一開放,筆記型電腦就全走了。
台灣走到現在這個階段,能不能做出產品已經不重要了。現在不比從前,不是靠壓低價格就能打敗對手。我們已經不是這樣的國家,面對的挑戰也就更高了。
日期:2009-11-12 作者:吳偉立、陳良榕 出處:財訊 第3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