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曼訪中與拜登「新中國主義」的問題

《聯合報》社論指出,薛曼訪中這場會晤,主要在為雙方三月阿拉斯加會談的不歡而散圓場;上次美國務卿布林肯讓中方吃了一頓排頭,這次要由中方討回一次顏面,才能決定雙方下一輪要怎麼走。薛曼訪中後,雙方應會陸續釋放出善意,但即使最後開成峰會,也並不保證美中關係平順。

美國副國務卿薛曼近日在天津會見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副外長謝鋒。先由戰狼謝鋒披掛上陣狠批美方,發洩了一頓火氣;再由王毅登場言歸正傳,談雙方「設置護欄」的可能性。這場會晤,主要在為雙方三月阿拉斯加會談的不歡而散圓場;上次美國務卿布林肯讓中方吃了一頓排頭,這次要由中方討回一次顏面,才能決定雙方下一輪要怎麼走。

薛曼是拜登上台後訪中的最高層官員,她在會中提出美方關切的各項議題,也強調美中維持開放溝通管道的重要性。薛曼表示,美方歡迎競爭,但強調「並不尋求與中國衝突」。中方除告誡美方立即停止干涉內政,認為這次會談增進了對彼此立場的瞭解,有益下階段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白宮發言人莎奇則稱,這次會議,並未出現美方預期的美中交往機會;顯然,雙方心結仍未全然消解。

拜登上台後,接續了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雖然不像川普那麼情緒化與個人化,但有些作法似較川普猶有過之。拜登基本上認為,中國的企圖是要取代美國的地位,因此必須以中國為假想敵從事戰略競爭。比較彈性的是,拜登認為「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這被《經濟學人》稱為拜登的「新中國主義」。

這套「新中國主義」的戰略觀,其實有幾個缺點。第一,拜登之所以標舉中國為假想敵,主要是美國內部政治嚴重對立,民主黨僅占些微多數優勢,難以推動改革法案。拜登唯有以反制中國為名,指控中國以非正當手段竊取勝利,妨礙美國提升競爭力及國際領導地位,才能爭取到共和黨的支持。問題是,美中經濟多年來相互依賴,其實填補了美國製造業不發達的缺口,間接幫助美國人維持了生活水準;要強與中國經濟脫鉤,對美國民眾其實不利。

第二,拜登半年來積極爭取盟友,標舉自由、民主、人權的西方價值,聲稱中國正在破壞世界秩序;這套說詞,說服力未必足夠有力。東西方價值理念固有差異,但許多盟國近年與中國的投資及貿易關係密切,難以割斷;反倒是「美國優先」的倡議,未必符合盟國利益。如果拜登逼盟友選邊站,只會落得彼此貌合神離。

第三,拜登的「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戰略,看似合理,實踐上卻有困難。在核心價值如台灣、新疆與香港問題上,該對抗就對抗;在暖化減排、伊朗與朝鮮核武問題上,可合作就合作;至於5G、AI、疫苗外交等競爭議題上,就各憑本事競爭。這些,聽起來理想。但在中方眼中,這些問題全在一個棋盤上,不可能分開處理,美國的三分法只是打壓中國的「障眼法」:對抗遏制是本質,合作是權宜之計,競爭是話語陷阱。美國以為可以就事論事,但中方卻更重視背後的動機與居心。

薛曼訪中後,雙方應會陸續釋放出善意,但即使最後開成峰會,也並不保證美中關係平順。因為中國不是蘇聯,此刻也不是冷戰年代,中國無論是在全球供應鏈的經貿體系,或在國際政治的聯合國體系都已充分融入;美國無法像冷戰期間一樣,以「堅壁清野」迫使其經濟崩潰。何況,美中實力差距越來越接近,中國也會反制,這就會讓夾在其間的國家左右為難。

美中關係複雜交錯,不是拜登的「新中國主義」能有效對應。就像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同樣於事無補。薛曼這次訪中,或可視為一次「破冰」之旅;四個月才換得這一步,雙方都要珍惜。

相關新聞

總統當選人 賴清德 即將在5月20日就職,新 內閣 人事先後陸續已公布5波,賴清德今天親自公布國安首長人事布局,率領準國防部長顧立雄、...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