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林建甫於《工商時報》撰文指出,雖新冠疫情肆虐,嚴重衝擊經濟,美元是國際貨幣,所以不容易引起上述的問題或危機。但美國真的做了,是以鄰為壑,把美國的債務讓全世界的人幫忙承擔,這也相當不公平。希望未來有辦法撥亂反正。

工總今日發表白皮書,提出十大建言,尤其關心國內5月2次無預警大停電,要求檢討能源政策。經濟部晚間洋洋灑灑回應,仍說2次大停電是人為疏失,後續會要台電搭配電網新技術等穩定供電。

中華大學講座教授尹啟銘於《聯合報》撰文指出,提升國際地位是國家要努力的目標,但因此放棄優惠利益勢必會對某些產業部門造成衝擊,甚至因承擔更重國際責任而必須付出更多代價,政府都必須超前規畫相關配套措施做好因應的工作。

中國大陸駐美大使秦剛12日到美國國務院拜會副國務卿薛曼,這是他使美以來首度赴國務院洽公,停留約1.5小時;秦剛表示,會談氣氛良好、深入坦承,願努力減少麻煩擴大合作,事情很多一步步做起,當然談到台灣議題,這是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他向薛曼表達中方在此議題上的立場。

約瑟夫‧奈撰文指出,過去冷戰期間,美國的大戰略側重於遏制蘇聯的力量。現在中國的崛起,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不是上世紀的大國競爭。美國邀請其他盟友制定新戰略同時,目標不是要徹底戰勝生死存亡的威脅,而是要進行「有管控的戰略競爭」。且避免妖魔化中國,與中國「合作式競爭」,才有機會看到契機。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正考慮未來幾個月內前往中國,進行美中經濟會談,這將是她接任財長後首度出訪大陸,也是美國政府訪問中國的最高級別官員,此時正值拜登政府廣泛評估對大陸的政策和前總統川普所加徵的關稅。

媒體報導,白宮今天宣布,美國總統拜登將在12月以視訊方式召開領袖民主峰會,邀集世上民主政體領袖共襄盛舉。受邀名單尚未出爐,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3月曾允諾會邀請台灣參與。

編者按: 未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各國都在力拼疫苗接種,目前歐美大國在成年人的接種人次已陸續達標,但近期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輝瑞(Pfizer)的新冠疫苗可能對青少年構成「更大的風險」,也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呼籲當局重新考慮向兒童接種疫苗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