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政府推動淺山山坡地種電,第一個大規模案場選在屏東枋寮石頭營,達103公頃,由於當地保有二戰重要文化資產,民眾黨立委蔡壁如今天與在地團體呼籲政府,立即檢視現有案場生態文資衝擊,公開水土保持計畫,並重新檢討太陽能開發的區位選擇,讓綠電開發與生態、文化資產、地方發展能共存共榮。

全球領先主動式資產管理業者之一安聯環球投資宣布將擴大全球性排除投資政策,特別是針對既有的煤炭投資限制等相關政策,預計年底上路。根據此項政策,未來逾三成年收入來自動力煤開採、逾三成電力生產來自煤炭的公司將被限制投資。

即便近年來許多國家宣示碳中和目標,不少跨國企業也紛紛向零競逐,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在持續增加。國際期刊《自然》最新研究指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碳排額度,可能會在10年內用完,之後產生的「碳債務」需由「淨負排放」來補償。

雖然在疫情期間,成大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仍透過線上方式,邀請全台各地的產官學研與NGO團體,昨天一起參與環境結盟論壇活動,希望未來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打擊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其中第4河川局提到最近因為各地垃圾焚化爐的年限紛紛到期、處理費用大增,使得很多垃圾都被倒在河川,需要環保單位從源頭管理做起才能杜絕。

今年才過到一半,台灣已遭遇「五十六年來最嚴重乾旱」與「七十四年來最熱五月」兩項氣候大禮,氣候變遷早非事不關己的危言聳聽,成為沉浸式的全民共業。自京都議定書以來,「減碳救地球」的做法已普遍為各先進國家接受,而巴黎協定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更明示,唯有二○五○全球達淨零碳排,才能勉強減緩氣候浩劫。

上個月連續梅雨紓解旱象,供灌嘉南平原農業用水的曾文水庫及烏山頭水庫,合計蓄水量逾2億噸,水情穩定,經濟部及農委會同意恢復供水,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昨天恢復供灌嘉義縣市共計8千多公頃稻田,防疫不影響耕作,農民開心下田整地,準備浸田插秧。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之間關係緊繃,雙方今天異口同聲表示願意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合作。

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我們的後代子孫背負巨額碳債務的風險越來越高。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研究人員和國際合作夥伴呼籲,立即建立碳移除義務(Carbon Removal Obligation),確定碳債(carbon debt)的責任,接下來要修訂的歐盟排放交易計畫就是個導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