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一艘中國籍快艇 14 日越界闖入金門海域,海巡署人員追緝過程中, 2 名中國漁民因拒檢船隻翻覆罹難,國台辦譴責台灣並直指是「惡性事件」,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對此強調是正當執法行為。

經濟學人資訊社(EIU)15日發布2023民主指數(Democracy Index),在全球167個國家地區中,台灣排名第10,居亞洲之冠。台灣也符合EIU定義的「完全民主」。

不過,台灣此次總得分為8.92,較上一年度的8.99微幅下滑。台灣曾在2021年度的EIU民主指數排名第8,同樣是亞洲之冠,該年度總得分也是8.99。

2023年2月15日我國公告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於昨(15)日上路滿一週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評點,這一年的進度「不如預期」,但已可從台灣社會的討論中看見「氣候主流化」的修法效果。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則表示,12項優先子法目前完成七項,要盡速把相關子法完成。而另一重要檢核點是,環境部應按《氣候法》於今年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2019年底通過的《海洋基本法》,明定兩年內政府應制定包括《海洋保育法》、《海域空間管理法》、《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等「海洋三法」,但至今只有《海洋產業發展條例》三讀通過。四年過去,海保法行政院版本草案終在15日的行政院會上通過,並將提交立院審議。

科技大廠聯手推動循環經濟,期望透過回收、維修、租賃及再利用等方式,延長電子產品生命周期,達環境永續。但這條循環經濟之路,面臨的是法規及消費習慣挑戰,已有科技大廠積極投入。本報特別製作專題報導,看業者如何打造循環經濟這一門好生意。

龍年開紅盤,投資人莫不期待台股「龍」光煥發。但對於即將執政的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團隊而言,以龍年為始的未來四年任期,有諸多經濟與社會課題亟待解決,絕對不容忽視。

因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經濟部與內政部擬規定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如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每20平方公尺應設置1瓩太陽光電。5日辦理研商會,民團表示該法案獲社會普遍支持,很可惜政府卻選擇保守路徑,呼籲門檻應下修至300平方公尺,且針對高耗電的建物類別應提高標準。

主計總處6日公布物價統計指出,由於蔬菜供應回升,蛋價出現三年半首度下跌,加以去年1月適逢春節期間物價循例調高,1月通膨率降至1.79%,為七個月以來最低,即使排除春節因素後的通膨率也僅2.4%,通膨壓力持續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