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過去由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一系列公與義研討會,從「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直至去年所舉辦的「面對公與義-建構宏觀、包容與分享的社會」,時報文教基金會每每都是在國家面對重大公共課題,社會需要一股繼起之力量的時刻,奮起扮演著推動者的角色。稅制改革的問題一直是眾所關心的課題-稅制改革從過去到未來的進程;稅制改革對於產業發展的影響;稅制改革如何造成社會資源的重分配;以及稅制改革所 將遭遇的政治障礙,...
一代報人余紀忠先生於二○○二年四月九日辭世,轉眼已逾三周年。這三年來,國際局勢的變化,圍繞著全球化的快速腳步,也使海峽兩岸呈現全新的面貌,並在經貿層面上發展出更為緊密依存互動的關係。
回顧余先生的辦報理念,每每以如何使兩岸經由經貿往來,增益雙方的理性互動、互補雙贏為念,爰就兩岸所共同關注的第一課題,本書彙整「全球新局下的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的相關內容,期能匯聚海內外學者專家的卓見共識,找尋導引兩岸在經濟發展課題上得以共存共榮的解方...
不是缺水,就是水災問題,水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教育部長黃榮村昨日在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陪同下,參觀〔水水台灣--二○○三科學週特展〕。黃榮村說,這樣的特展融合歷史、人文、科學、自然學科,非常適合學校作為戶外教學場合,教育部將鼓勵各級學校前來參觀,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台灣的水環境。
由國科會、教育部、農委會、經濟部水利署、時報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水水台灣--二○○三科學週特展」,正在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與台北捷運站前地下街舉行。...
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昨晚閉幕。司法院長翁岳生、立法院副院長江丙坤在閉幕式均高度肯定研討會豐碩成果,並提出對司法改革、國會改革願景。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則呼籲各界精英,將改革的論述付諸實際行動,以實際作為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
共有五十多位學者、專家參與的是項研討會,在為期二天議程內,就「國際現實的認識」、「政府與政黨的社會責任」、「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法 治與人權的公義...
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胡佛教授與楊國樞、李亦園等學者談及這樣的大環境,咸認台灣在經濟建設上成果初現,但在政治和人文建設上,卻亟待制度的建立和思想的重鑄。學者們溯析中國近代歷史脈絡,彼此激盪出許多值得當時和今日思考與反省的觀點。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呼聲中,警總卻驚傳發動圍剿國策顧問陶百川先生的事件,陶先生長期奔走於黨內外,居中舒緩對立情勢,是諫諍威權、捍衛自由的大無畏政治家,這次保守勢力的反撲'更加深了學者們匯聚力量,引領時代大思潮的決心。...
鑑於海內外對台灣經濟前景抱持悲觀看法者日漸增多,以及廠商出走西進者絡繹於途,時報文教基金會與中國時報系等單位於日昨聯合舉辦「台灣當前經濟情勢」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及民意代表群聚一堂,為國內經濟把脈,並提出諸多建言。
我們認為,台灣自戰後的破敗落後,經過國人幾十年來胼手胝足努力耕耘,不僅克服內外挑戰,奠定發展民主法治基礎,更創造了舉世歆羡的台灣經濟奇蹟。然而,正當全國上下以民主方式推動政權輪替,期待台灣政治經濟建設更上層樓之際...
在這次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全民的熱情與愛心紛紛投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是另一方面,這次災難對每個人來說,也都是過去從未經歷過的一種不可承受之痛。以往國際上對於台灣所造就的各項奇蹟,給予了高度的注意,並引用來當成改革的參考範例之一,但是在震災後的救難和重建過程中,卻顯示出我們在逆境底下,事實上仍遭遇到很多困難。過去累積下來的毛病,在此時做了一次相當徹底的體檢,原來我們的體質也不是很好,以往也有很多人批評過。記得十年前,時報文教基金會辦過一項「社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