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為紀念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國立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2008年起共同舉辦「余紀忠講座」,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與學生們分享學術歷程。本年度活動於12月13日在央大舉行,特別邀請到中研院賀曾樸院士分享觀測歷程,帶領大家探索黑洞的神秘故事。

余紀忠基金會於25日,以「再談數位時代發展、策略、挑戰」為主題,與專家學者共同務實面對產業挑戰,在世界各國都磨拳接招數位衝擊的時刻,基金會也盡民間之力,擔負社會責任,以宏觀精神,督促政府成為數位時代來臨時,產業和社會強力的後盾。與會的清大講座教授史欽泰表示,過去我們是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成長的,如果不是全球化,世界半導體產業也不會是今天這樣蓬勃發展。

從 2018 年起,有感世界局勢變化,余紀忠基金會舉辦多場 「數位時代」研討會,與專家學者共同務實面對產業挑戰,翻轉思維、長遠佈局。本月 25日,以「再談數位時代發展、策略、挑戰」為主題,與專家學者共同務實面對產業挑戰, 在世界各國都磨拳接招數位衝擊的時刻,基金會也盡民間之力,擔負社會責任,以宏觀精神,督促政府成為數位時代來臨時,產業和社會強力的後盾。

如何讓大家對森林碳匯重視 ? 第一 , 森林碳匯在國際及國內的重要性 ; 第二 , 森林碳匯怎麼轉成碳權,碳匯不等於碳權 ; 第三 , 臺灣面臨到淨零減排以及國際上 2050 的 碳中和 趨勢,很多企業面臨綠色供應鏈 、 客戶要求,甚至是 CSR 、 ESG 、 SDGs ,臺灣的森林碳匯該扮演什麼角色?企業能夠從森林碳匯獲得什麼?就從這三部分來討論。

在經濟發展、物價上漲壓力下,氣候變遷帶來的缺水、缺電,炎熱氣候的生活不便,更感受切身。關心淡水河走遍台灣河川,接觸愛泥土的朋友,跟蘇煥智走進台江內海,經歷南台灣區域發展與生態變化,不忘守住黑面琵鷺濕地。追隨流域裡的水朋友,知曉源頭有多重要,推動集水區、九二一地震後種樹,河道旁、行道邊,學校公園裡。今年跟李桃生局長重回中寮,檢視十多年前種下的36萬棵茂密叢林,尚需關切照顧,方知種樹易守護難、守護森林跟環境有多密切。大自然生態中森林、土壤、海洋在人為迫害中天天示警,再出發問題累積多且雜,目標、共識、決心不可缺。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年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特別邀請王汎森院士擔任主講人,並以「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為題,從歷史、人文等面向,引導師生和社會大眾了解近代輿論演近及變遷,如何看待社會訊息的傳遞及真偽。

2020年新冠疫情至今,股價與房價仍大幅上漲,與疫情衝擊下百業蕭條形成對比,街上不少店面貼上招租廣告,貧富差距也在這波無薪假、失業潮中越拉越大,疫後的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加嚴重,目前各國對於收入差距的判斷,主要以「可支配所得」來衡量。舉凡國際政經局勢,國內外疫情變化、疫苗施打進展、紓困與振興方案、主要國家財政與貨幣政策、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產業供應鏈重組衝擊,勞工政策與青貧政策走向等,盼透過公與義小組專家聚焦討論,提供解析與方向析,提供台灣因應之道與方向。

回顧2008年6月,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和中央大學共同設立「余紀忠講座」,這也是國內首度以報人身分設立的學術講座,首度登場就邀請國際知名學人余英時和楊振寧來台演講,由於兩人分別是人文和科學領域的大師,全場吸引數百位學子聆聽,現場座無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