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物價預期上漲 殷乃平:示警農曆年前恐失控

編按:

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統計,9月CPI年增率達2.63%,創8年半以來新高,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高達3.31%,其中豬肉漲幅7.75%,創下79個月來新高。按照主計總處說法,目前國內沒有通貨膨脹的狀況,央行則持相同看法,學者則憂心物價預期上漲心理,比通膨更可怕。

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9月CPI年增率達2.63%,創8年半以來新高,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高達3.31%,其中豬肉漲幅7.75%,創下79個月來新高。

雖有專家認為台灣有輸入性通膨問題,且恐延續到明年。惟按照主計總處說法,目前國內沒有通貨膨脹的狀況,但「壓力有比較大一點」,不過因包括沙拉油原料的黃豆價格連續多月下跌,豬肉、雞肉漲幅未再擴大,價格慢慢回穩,研判高點已過,10月物價漲幅就會收斂。

央行則持相同看法,只有部分商品價格短暫上漲,這不是所謂的通膨。首先,通膨要符合一般性物價(如CPI)「普遍」、「持續」與「顯著上漲」等特點,民眾對物價下跌較無感受,對物價上漲的感受較深,其次今年通膨率高,與去年物價下跌致比較基期較低有關。

央行解釋,今年台灣通膨率上升主要是油料費、運輸費與蔬菜價格大漲所致;但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待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供需失調緩解,通膨升溫壓力可望逐漸紓解。

央行強調,當前台灣的通膨環境已不同於往昔。舉例來說,1970年代台灣通膨率一度高達19.01%是因為兩次石油危機導致;1990年前後,國內通膨率達4%上下,是薪資大幅調高推高物價,且1990年波斯灣戰爭帶動油價上漲;最近一次通膨升溫在2008年,主因布蘭特原油創每桶145美元新高,帶動生質能源需求銳增,推升食物類價格年漲8.56%,但持續沒多久,農產品價格就隨油價下跌。

央行說,今年台灣通膨率上升主要是油料費、運輸費與蔬菜價格大漲所致;但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較無美歐等經濟體的勞動市場緊俏,及貨運輸入港口阻塞的供應鏈瓶頸等問題,待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供需失調緩解,通膨升溫壓力可望逐漸紓解,國內通膨率應無持續攀升之虞。

央行分析,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雖呈走高,但占CPI權數不大,影響相對有限。而油料費、運輸費及蔬菜價格上漲較多,是受短期因素影響,如菜價與豪雨成災有關。

最後央行也指出,台灣長期處於低且穩定的通膨環境,且貨幣政策具有反通膨與反景氣循環的特性,如全球化與自動化等因素導致供給面成本下降、公共費率(水、電費)平穩、貨幣政策透明度高,及沒有政府債務貨幣化問題,短期均未見鬆動;另目前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的積極作為,以及油電價格平穩機制適時啟動,在這些情況之下,應可降低民眾對物價持續上升之預期心理,進而達到穩定物價效果。

對此,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比通膨更可怕」,因為這會陷入惡性循環、再次推升物價上漲,市場過多的資金、五倍券、基本工資調漲,現在都成了「助燃物」,警示農曆年前國內物價恐失控。

殷乃平分析,全球物價上漲最大關鍵是鈔票印太多,鈔票如燃料般源源不絕提供、流竄,加上疫情紛擾,造成運輸混亂、原物料價格上漲、晶片短缺、工人短缺,但經濟尚未真正復甦,各國政府不敢大刀闊斧緊縮,就怕政策稍有不慎,經濟復甦頓時變樣成「蕭條」。

民眾對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會利用雙11、百貨周年慶提前搶購,需求暴增下,更加深預期心理、推升價格;殷乃平點出,這將導致外食費、民生物資「不只漲一次」,舉例來說,排骨便當因應豬肉等食材成本墊高,近期已從90元漲到100元,店家預期明年食材還會再漲,加上基本工資調漲,等於再次墊高生產成本,店家撐不住壓力,農曆年前就將售價漲到110元的打算。

殷乃平表示,外食費、民生物資物價的特性是「易漲難跌」,一旦調漲就回不去了。

相關新聞

經濟部表示,修法明定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是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
台灣再過2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餘命從1995年健保開辦以來的74.95歲,成長至2021年的80.86歲,落後日韓2歲以上,同時,...
台灣即將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政策卻跟不上人口老化,中重度失能者無法從 長照 2.0得到完整服務,導致照顧悲劇頻傳。呼籲國家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