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加速!勞保潛藏負債飆至13.5兆 一年間暴增1.7兆

主計總處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勞保潛藏負債暴增至逾13.5兆元,一年之間暴增1.7兆元,連帶推升各級政府潛藏負債高達20.5兆元,突破20兆元關卡,雙雙寫下新高紀錄。

這代表隨著高齡化及少子化趨勢下,領勞保年金人數愈來愈多,金額愈領愈高,勞保破產財務壓力也愈來愈大。

「潛藏負債」是指政府「未來或有給付責任」,性質因屬政府未來應負擔的法定給付義務。未來可能藉由保險費率調升、給付調整等方式因應,最後手段就是由政府編列預算撥補。

官員表示,潛藏負債與「公共債務法」規範的政府舉債不同,因此不會列入政府債務。不過,潛藏債務增加仍是政府長期負債的警訊,也代表下一代負擔。

政府潛藏債務主要是政府為強化軍、公、教、勞、農漁民及一般國民之老年經濟生活保障,提供各種社會保險及退休金。

主計總處自2009年起公布政府潛藏債務,由13.7兆一路上升,2014年破18兆;之後因軍公教年改回降至17兆水準,但隨人口少子化及老化趨勢,2019年起又回升至18兆,2024年來到逾18.7兆元,截至2025年6月底,潛藏負債更高達20.5兆元,較前一年增加1.7兆元。

近年來,涵蓋千萬勞工的勞保潛藏負債增加最多。主計總處指出,依勞保局以2024年12月底為基準日,投保人數1,021萬人,折現率及資產報酬率4.5%、物價指數年增率1.8%、投保薪資增長率1.9%等假設條件下,精算未來50年應計給付現值約14兆8,325億元,扣除已提存責任準備1兆2,693億元,未提存金額為13兆5,632億元。若和2024年6月底統計相較,竟暴增1兆7,004億元之多。

參加人數918萬人的國民年金保險,以2024年12月底、以月投保薪資1萬9,761元、折現率4%、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1.5%等假設下,精算未來淨保險給付現值約1兆3,905億元,扣除已提存責任準備7,710億元,未提存金額為6,195億元,和前一年相較大致呈持平。

舊制軍公教人員退休金估算未來30年,中央政府負擔達2兆2,024億元,地方政府達9,817億元,合計3兆1,841億元。主計總處指出,這項法定義務負擔依法由各級政府估算各年請領額,逐年編列預算支應,尚未有積欠情事。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以2024年12月底為基準日,參加人數63萬餘人,折現率4.5%,通膨相關調薪率1.1%等假設條件,精算50年中央政府應負擔支出為1兆5,482億元,地方政府為2兆3,848億元;扣除已提存基金數4,094億元,及地方政府提存6,042億元,未提存金額中央政府有1兆1,388億元,地方政府則有1兆7,806億元,合計2兆9,194億元。

主計總處統計,勞保潛藏負債較前一年暴增1.7兆元,除了老年年金給付人數及金額逐年快速增加外,自今年起調整精算條件,其中物價指數年增率由原0.9%調升至1.8%,這代表著勞保老年年金給付將隨通膨而大幅增加。


延伸閱讀:

勞保潛藏負債 通膨效應加劇困境

比較今年和去年勞保精算條件,折現率及資產報酬率由4%提高至4.5%,投保薪資成長率由1.5%調高至1.9%,CPI年增率由0.9%倍增至1.8%。前兩者可增加勞保基金收益及勞保每年保費收入,但調高CPI年增率則會使未來老年年金給付暴增。

先前,勞保局精算潛藏負債由近十年CPI平均年增率0.9%,因近年全球通膨高漲,致勞保年金給付必須跟著CPI指數調高。因此改以近三年CPI年增率為1.8%來精算。

簡言之,即便是勞保基金操作績效佳,因薪資成長可增加勞保保費收入,但難敵隨著物價調升的老年年金給付快速膨脹,整體來看,未來勞保整體支出成長速度遠大於收入,因此潛藏負債才會暴增。

截至2024年底,領取老年年金給付人數來到187萬人,去年領取老年年金金額達4,176億元;若再加上一次金,合計金額高達5,028億元,勞保保費收入連付老年給付的錢不夠,致勞保年年入不敷出,因此年年需要政府撥補。

勞動部2024年發布精算報告指出,因政府近年大力撥補,加上勞保基金投資效益提升,勞保基金破產年限從上一次精算的2028年延至2031年,破產危機再延後三年。

勞保潛藏負債飆升是趨勢 學者呼籲尋財源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表示,潛藏負債一直成長是長期趨勢,近年暴增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台灣人口結構近年來出現變化,尤其台灣今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這也增加勞保付款、債務增加速度。

其次,這兩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比較快,根據《勞工保險條例》,當CPI累計成長率達正負5%時,就必須調整勞保年金給付,而近年CPI成長幅度較大,「過去可能是3年才會調整1次,現在就變成很快達到5%就要反映」,導致財務缺口成長較為明顯。

針對勞保缺口不斷擴增,辛炳隆表示,長期解方還是必須要提出勞保改革,如果社會有共識,或許可以朝向改革方向前進,才有辦法更長遠解決勞保制度。

然而,當社會尚未取得共識,那麼政府的目標就是確保勞保基金現金水位可以持續撐住,因為如果勞保基金現金水位降到一定程度後,可能就會造成民眾恐慌,原本符合資格想說慢慢領的人,可能一口氣提前撥補,俗稱「擠兌」,這會造成財務缺口一口氣擴增。

對此,政府提出以撥補、透過基金投資運用,讓現金水位不要往下降,以最新勞動基金7月最新績效,勞工保險基金約有1.18兆元,收益率0.73%。辛炳隆說,之前發生過一次擠兌現象,是當現金水位降至4000億元、5000億元,認為如果可以維持在8000億元以上都可以避開短期財務壓力。

但他也提醒,只要人口結構維持現狀,勞保基金累滾(支出累積滾動)狀況將會持續擴大,屆時恐難以再仰賴政府撥補或是基金收益來填補相關缺口,除了要思考長線的勞保改革之外,政府可以考慮為勞保引入更穩定的財源,包括發行公債等等都必須要納入討論。

「潛藏負債」算不算負債?

舊歷年前,勞保局公布了新的勞工保險基金精算報告,過往三年,因人口老化以及請領人數增加,勞保基金之「潛藏負債」由六兆八千億,上升為八兆四千億,增加了一兆五千億元,且在十一年後有「破產」之虞。縱使這些訊息早已不是新聞,但一時間所謂「潛藏負債」的議題又躍上了檯面。「潛藏負債」不僅存在於勞工保險,同樣存在於軍公教人員之退撫給付、與公農軍保以及國民年金保險,嚴重性則不等;勞保涉及人數為最多有九百餘萬、金額也最龐大,但以各基金提撥與給付對應情況來看,農保和軍保的問題尤甚於勞保和公保。

「潛藏負債」的意涵必須先予釐清。年金制度之「潛藏負債」係指該制度,截至財務精算衡量日止,對所有被保險人,以按現值計算之應計未來給付總額,減除根據給定報酬率計算之已提存基金現值後之餘額。依據主計總處於年度預算案所揭露之數字來看,截至二○一五年六月底止,預估之「潛藏負債」合計為十七兆九千億,主要內容除包含未來三十年至五十年間,全國軍公教人員之退撫給付、與公保和軍保在之年金給付外,也包含勞保及國民年金保險之給付。 近十八兆的「潛藏負債」數字,乍聽之下,當然嚇人,但此一驚惶多半出於誤解。此可由許多媒體報導、甚至學者專家,每每草率地將政府一般債務與「潛藏負債」兩數合計的做法可知。

「潛藏負債」並不是真正的欠債,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即便確實發生,也絕非一次性支出。若將十八兆支出的規模粗略的按四十年攤計,一年的金額為四千五百億元。換另一個方式作必較,以目前一年兩兆元的中央政府總預算來看,一切不變且不折現的情形下,中央政府「應計」未來四十年支出合計為天文數字的八十兆元。諸多因素,如折現率、通貨膨脹、薪資成長與勞動參與情形的變化等,甚至不同精算公式的選用,都會影響計算出的金額大小。

「潛藏負債」尤其與基金投資報酬息息相關;同樣的費率,報酬率高,「潛藏負債」少,甚至沒有,反之,「潛藏負債」較多。雖說將費率調高可以減少或消彌「潛藏負債」,但在人口老化、退休者平均餘命增加的情形下,年輕的工作世代繳納的費率就不得不一再提高,是而埋下爆發代際間矛盾與衝突的引信。 總之,所謂「潛藏負債」,不過是精算的一個過程,且涉及長達五十年的各項參數假設,估計的結果難免令人質疑,因此每隔三、五年就需重新精算。但讓人難過的,每次精算結果公布,外界的反應像是「破產」倒數計時。

須知,計算「潛藏負債」之意義在於提供保險費率決策時之參考;過高的「潛藏負債」,是年金制度需要調整因應的一項警訊,政府自當留意,並提出修改對策,但不應造成社會恐慌。 在現制下,面對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延長、勞動市場結構改變以及整體經濟環境不明的大環境,若想要解除「潛藏負債」於基金財務健全的隱憂,又不打算增加人民負擔,擺明了就是不可能,但工會代表對於勞保「絕不能多繳少領」的主張,充分反映了改革困難之癥結。

有學者想出了解套妙方:由政府續年編列預算撥補勞保基金。問題是政府沒有搖錢樹,若不加稅增加一般人民負擔、排擠政府其他施政支出或發行公債,此項撥補款項又從何而來? 在此一波年金改革的聲浪中,民粹激情與破產恐懼的訴求,佔據了討論的版面。一端有學者大聲疾呼:勞保「絕對不會倒」,也「沒有財政問題」;另一端卻有專家深信:台灣即將「希臘化」,整體財政傾倒在即。我們相信兩方都有立意良善的改革訴求,但偏執扭曲的言論,除很難讓參與討論者認同外,更是讓外界無所適從。激情與恐懼不能是永續政策推動及改革的動力。

(作者:陳聽安、陳國樑/政大名譽教授、政大財政系副教授)

相關新聞

金管會4日行政院會報告「新青安.貸的到-配合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之調整」,卓揆決定准予備查,9月起辦理的新青安貸款的撥款案件,...
美國智庫今天指出,中國已在台灣主張的專屬經濟區內強行設置鑽井平台,距離東沙群島限制水域僅約30英里(48公里)。專家示警,...
繼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後,美國政府撤銷台積電對旗下中國主要晶圓廠運送必要設備的授權,此舉將打擊台積電在中國生產晶片的能力。
「FinTechOn 2025 & AFA高峰會」1日登場,以金融科技×全球供應鏈新戰局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專家與談,會中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