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攪動世界之際,中國成為國際關注焦點

全球四個最強大國家中三個國家的領導人周末在中國會面,討論如何應對第四個國家——總統川普(Trump)領導下的美國——給國際秩序帶來的顛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迎接俄羅斯和印度領導人訪華,此次上合峰會上的會晤正值川普拉攏普丁、疏遠莫迪。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迎接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訪華。普丁目前正受到華盛頓方面的拉攏,莫迪領導的印度則剛剛被美國徵收懲罰性關稅。印度長期以來一直被美國視為其遏制中國戰略的核心。

他們與土耳其、印尼和巴基斯坦等其他幾個國家的領導人一道出席周日開始在天津舉行的峰會。此次峰會旨在展示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普丁和其中一些賓客隨後將與習近平、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以及古巴和津巴布韋等國的總統一起,在北京觀看9月3日的閱兵式。這次閱兵式活動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這次閱兵也將為習近平提供一個機會,展示中國為應對可能與美國發生的戰爭而開發的先進現代化武器。從北京方面的角度來看,這場精心策劃的外交盛會時機恰到好處。雖然這次為期數天的峰會不太可能取得什麼實質性成果,但其展示的形象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各國領導人紛紛來到中國之際,正值川普政府令盟友和夥伴(尤其是亞洲夥伴)感到不滿。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採取的嚴厲關稅措施,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在尋求與俄羅斯接觸。華盛頓方面不可預測的外交政策也加劇了外界對美國海外安全承諾可靠性的疑慮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表示,美國正幫助中國提升全球影響力。中國可能會因為關稅而在經濟上受損,但在政治上,中國正贏得其他國家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且不僅僅是在「全球南方」國家。吳心伯表示,中國現在面臨的外交壓力肯定比拜登(Biden)政府時期要小。

皮尤(Pew)上月發布的一項在25個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對中國持好感的受訪者比例從2024年的31%上升到36%,而對美國的信心則急劇下降,尤其是在歐洲、日本和韓國。

過去40年,中國經濟取得了非凡增長,是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主要受益者。川普政府為追求「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理念正在瓦解這一秩序,而俄羅斯以及在某種程度上印度也認為該秩序對它們不公。與包括歐盟在內的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北京方面在貿易問題上對川普採取強硬立場,迫使華盛頓方面在談判繼續期間暫停了大部分對華關稅。

位於北京的全球化智庫(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副主任、前中國外交官高志凱(Victor Gao)說,中國試圖確保的是多極化得到很好地維護,任何國家都不應被允許搞獨霸,發號施令,以及用槍頂著別國腦袋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曾擔任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翻譯的高志凱說,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正在發起一場又一場革命;中國人非常了解革命,我們知道,如果你要發動一場革命,你最好知道後果會是什麼;我認為川普並不完全清楚他正在世界各地釋放的這些巨大力量的後果。」

在天津舉行的此次峰會是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的年度活動。該組織最初由中國為加強與中亞國家和俄羅斯的關係而創建,但現已發展到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這將是自俄羅斯領導人普丁8月15日在阿拉斯加與川普以來,習近平與普丁的首次會晤。

在川普政府的一些人看來,以犧牲烏克蘭和歐洲安全為代價拉攏普丁,作為「反向基辛格」策略的一部分是合理的。其宏大構想是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製造裂痕,俄羅斯被視為一個可以安撫的力量,而中國則被認為是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挑戰者。

中俄關係

在阿拉斯加峰會後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採訪時,川普公開談論俄羅斯和中國「基本上是天敵」,並指責拜登使這兩國走到一起。川普說:「俄羅斯有大量的土地。中國有大量的人口,而中國需要俄羅斯的土地。」遠東地區佔俄羅斯領土的40%,但總人口不到800萬,比瀋陽或佛山等中國中等城市的居民數量還少。

柏林卡內基俄羅斯歐亞中心(Carnegie Russia-Eurasia Center)主任、中俄關係問題專家陳寒士(Alexander Gabuev)說,在第一屆川普政府執政期間,中國官員一度對美國以犧牲中方利益為墊腳石改善美俄關係的前景感到非常擔憂。他說,但如今,由於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大幅提高,這不再是中國官員的一個嚴重關切。

「中方明白,俄羅斯比俄烏戰爭前更依賴他們了,他們也明白,由於普丁(Putin)對烏克蘭的執念,俄羅斯與整個西方實現關係正常化仍然是不可能的,」陳寒士說。「習近平和普丁也知道川普是多麼反覆無常,知道俄羅斯無法信任美方拋出的任何承諾和誘惑。」

的確,一位位美國總統來了又去,而中國將永遠是俄羅斯的鄰國,且中方的政策可能會保持不變。俄中締結新友誼不僅讓俄羅斯得以在西方制裁下維繫本國經濟,還帶來了俄羅斯軍事工業所需的重要物資。此外,由於與習近平的關係較為密切,普丁得以放心地放鬆對一度防禦嚴密的中俄漫長邊境的防守,從而有機會把通常部署在遠東的軍隊和裝備調配到烏克蘭戰場。

北京全球化智庫(CCG)研究員、該智庫旗下新聞通訊Pekinology的編輯王子辰表示,中俄關係走近有其天然的長期結構性原因,預計中俄關係不太可能突然破裂。

烏克蘭戰爭也在間接推動印度與中國走近。雖然威脅懲罰俄羅斯的川普屢屢雷聲大雨點小,但他確實針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印度額外加徵了25%的關稅,使印度面臨的總關稅負擔達到驚人的50%。俄羅斯石油出口中約有38%由印度購買,其餘部分主要由中國購買。

中印關係

莫迪(Modi)上次訪問中國是在2018年,當時中印關係曾出現短暫緩和,但2020年印度士兵和中國士兵在爭議邊界沿線發生致命衝突後,這種緩和最終破裂。今年5月,印度在與中方支持的巴基斯坦的短暫戰爭中受到打擊。巴基斯坦的中國造武器表現出色,在現代中國武器對陣西方裝備的首次實戰考驗中,擊落了至少一架法國產陣風(Rafale)飛機,這增強了中國安全部門的底氣。

印度問題和中國問題分析人士都認為,儘管莫迪訪華本身具有巨大的象徵意義,但不應誇大此行的影響。兩國關係仍冷淡,邊界爭端仍在醞釀中,旅行限制依然存在,包括禁止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之間的直飛航班。中印關係即便得到改善,程度可能也會非常有限。

「印度不把美國視為對手,但川普似乎正將印度視為對手。而且,如果川普讓印度受到傷害,那麼印度暫時與中國緩和關係是說得通的,」新德里智庫Ananta Centre的首席執行官印德拉尼·巴格奇(Indrani Bagchi)表示。「但雙方對彼此都不抱任何幻想。中國認為印度是站在美國陣營中的,與中國進行再多的關係調整,也不意味著印度和中國會站在同一邊。讓我們弄清根本問題:我們非常清楚,中國是我們最大的戰略對手,我們知道這一點要比川普早得多。」

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y)主任達巍表示,川普的外交動作所帶來的直接影響,不會掩蓋大國關係的長期結構性動態。雖然川普已拉攏俄羅斯、惹惱印度,但支撐現有關係的基本因素依然完好無損。

達巍說,短期而言會出現重大變化,但從長遠來看,持久的影響可能由結構性因素決定。他說,中國和印度知道彼此間存在問題,問題仍在那裡,難以解決,而且遲早會再次浮現,與此同時,雖然美國和俄羅斯在短期內可能會走得更近,但從長遠來看,它們無法融洽相處,有太多的結構性差異會將它們分開。

相關新聞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近期現任加州參議員、哈佛大學法學博士(JD)斯科特・維納(Scott Wiener)在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專欄上,...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準備叫停由他推動的標誌性退休金改革,以挽救剩餘的總統任期。 馬克宏新任命的總理...
美中貿易緊張情勢再拉高,美國總統川普上週五透過社群平台宣布,自11月1日起將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額外100%懲罰性關稅,以「回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