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擴大 118家企業通報無薪假

國關稅效應持續擴大,勞動部1日公布最新減班休息統計,本期通報企業達245家、4,863人,較上期增加54家、929人;其中受美國關稅影響的企業達118家、3,055人,占比逾六成,勞動部表示,有兩家首次通報的中型工具機廠,因北美需求疲軟與客戶延遲訂單,影響人數超過200人。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琦雅指出,這期減班休息家數仍以製造業為大宗,共191家、4,479人,分別較上期增加45家、889人;製造業占整體企業數逾七成,其中又以金屬機電工業最受影響,通報數達156家、3,685人,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製造業,高達92家、2,045人。
黃琦雅表示,本期共兩間中型企業首次通報,均為員工數超過百人的工具機廠加入減班,其中一家鑽孔機製造商,因北美市場需求疲軟,每周安排員工休假1天,影響人數110人;另一家工具機製造廠則因客戶暫緩訂單,採取月休1至4天,涉及員工103人,產品同樣以內外銷並重,外銷美洲為主。
從休假模式觀察,黃琦雅說,企業多採月休5至8天,占比達42%,另有23%的企業採月休4天。她表示,今年通報家數減少30家,但影響人數增加404人,主因是新增中型企業納入通報。
針對後續發展,黃琦雅表示,已於8月1日啟動加強版「僱用安定措施」,本期有168家企業、3,812名員工適用補貼,勞工減薪部分將由政府補貼差額的70%,每人每月最高可領新台幣1萬2,100元;若參與職訓課程,並可合併領取相關津貼。
勞動部指出,將與經濟部持續觀測美國232條款等貿易政策對產業鏈影響,必要時滾動調整安定措施,並密切追蹤廠商與工會,協助企業與勞工共度衝擊期,維持就業穩定。
勞動部表示,減班休息不是無薪假,月薪制勞工每月工資仍不得低於最低工資(新台幣28,590元),實施減班休息的事業單位,勞、健保也必須替勞工投保,勞退也應為勞工提繳。
延伸閱讀:
龔明鑫:任何情況台灣都有路可走
美國8月宣布對台灣加徵20%暫時性關稅,經濟部長龔明鑫今天表示,關稅議題相當複雜,若競爭對手國透過較低關稅搶美市場,代表非美市場空出很大機會,相信在任何狀況下,台灣都有路可以走。龔明鑫今天出席新任經濟部長布達典禮,會後接受媒體訪問。
針對對等關稅因應,龔明鑫表示,他首先感謝立法院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當中產業支持方案有新台幣930億元,行政院會盡快提出特別預算,也盼立院通過,就能據此執行,但在實施前,政院已指示各部會以移緩濟急方式推動。
他不諱言,關稅是相當複雜的事情,美國若提高關稅,會影響訂單結構,例如某些產業雖在美國市場相對競爭對手關稅高,但於此同時,非美市場也空出很大機會,值得訴求多元市場,「任何狀況都能讓我們有路可以走、有策略可以因應」,而非關稅高就沒路可走,不完全如此,需看個別狀況。
他進一步說,經濟部扮演支援談判小組的角色,下午會和工商團體對話,了解整體狀況,也會在明後天到中南部了解個別企業狀況,提出因應對策,才能比較精準協助。
晶片關稅部分,龔明鑫表示,232條款仍在調查中,雖然美國總統川普也有做些發言,但尚未正式公布,會密切注意,也會和科技企業溝通、模擬狀況因應。關於能源議題,他說,經濟部、台電在穩定供電方面責無旁貸,以台電估算,至2030年沒有缺電問題,但仍需做好長期性準備;至於核能問題,台電已著手自我安檢,畢竟核電使用須兼顧核安、核廢、共識三原則,第一步是核安問題,先自我檢查,沒問題再看下一步如何處理。
龔明鑫上任 今與七大公協會有約
直接對話台灣各產業意見領袖,為新經長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據悉,9月1日上任的經長龔明鑫,當日下午安排與工總、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協會等七大公協會座談,聽取產業界對當前經濟情勢建言;周二起一連三天將赴中南部,和此波受美國關稅衝擊的機械、手工具機、水五金、塑膠、扣件產業對談,並由衝擊最大的機械產業打頭陣,深入了解四大「慘業」經營現況,凝聚更大的救濟力道。
據了解,9月1日下午,他將和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電電公會、中小企業協會等七大產業公協會碰面,聽取在當前嚴峻挑戰下的產業界建言,及對經濟部的期許,展現和產業界共同解決對等關稅下出現困難的決心。
除此之外,周二起他將連續三天南下,分別前往台中、台南和高雄,和對等關稅衝擊最大的四大「慘業」座談,包括機械業、手工具機、水五金、塑膠等,前往高雄時,也不排除和扣件業座談。據悉,龔明鑫主要了解產業界因應疊加關稅等問題,及眼前還遭遇那些課題,以利後續研議對策,並爭取擴大救濟的力道。
據行政院評估,工具機等機械產業因受關稅及匯率兩大變數夾擊,受傷嚴重。其中中高階工具機(大型龍門機、車銑複合機、精密零件),與主要競爭國關稅差距9%,可能被日德取代,將透過開拓非美市場降低風險;匯率日前快速升值影響更勝於關稅,知情人士說,近來匯率跌回30元較平穩,衝擊略有減緩,但產業界仍經營的相當辛苦。
至於手工具和水五工的主要競爭對手為越南,但影響遠較中國低,預估短期影響不太大;至於塑膠製品主要競爭者為中墨的業者,但加徵關稅後競爭對手稅率較高,台灣未必沒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