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財劃法上路 115年統籌分配款大增 中央地方試算有差異

新版財劃法上路,明年各地方政府統籌分配款「爆增」。財政部2026年統籌分配款明細29日出爐,合計數自今年4,676億元增加89%至8,841億元,共成長4,165億元,六都漲幅介於5成至8成,新竹縣市更成長2.5倍。

財政部表示,針對普通統籌稅款分配金額,經財政部依新法公式及分配指標完成設算,並保障獲配金額不低於今年度獲配數,29日已通知各地方政府獲配數。

依財政部最新版本,2026年中央普通統籌分配稅款8,488億元,另有4%特別統籌分配款,合計統籌分配款8,841億元。以各地分得普統絕對金額來看,台北市超過千億元、達1,149億元最多;新北市958億元緊追其後。

增加金額也以雙北超過400億元最多。台北市增加442億元、增幅62.5%;新北市增加407億元、成長73.9%。台南和高雄在六都中的增加金額和幅度都墊底,台南市增加169億元、高雄市250億元,成長幅度均約50%。

至於六都以外的各縣市,以新竹縣市和宜蘭收獲最多,新竹市2026年獲配298億元,較去年多了214億元,新竹縣則分到245億元、增加176億元,成長幅度都超過2.5倍;宜蘭則是自去年的63億元成長2倍至191億元。

據財政部統計,除了澎湖、金門和連江,其他非六都縣市2026年的統籌分配款都較今年倍增,漲幅介於112%至255%。以絕對金額來看,六都之外分到最多的是彰化縣的325億元,同樣較今年的152億元「加倍」。

新版財劃法部分內容矛盾或欠明確,普通統籌分配款8,488億元中,尚有345億餘元未分完,多數集中在離島,導致澎湖和連江統籌分配款相較今年幾乎沒調,金門則是增加73%至48億元。

財政部對此表示,新版財劃法公式有無法全數分配、未明確規範財產稅成長率序位分數定義及計分方式、未具體明定分配鄉(鎮、市)核計項目、指標及權重等問題,因這345億元不得移作他用,會等修法後再進行分配。

行政院表示,中央挹注地方財源再創新高,卓院長近期將邀集各縣市首長討論,至於公式有問題導致連江縣短少,中央先幫連江縣彌平差額。由於新版財劃法水平分配公式問題,部分縣市獲配統籌分配稅款增幅非常高,退萬步言,即使北市府加計「金融營業稅短少補助款」10.2億,今年度以707億計算,明年度也增加442.2億元,增幅高達62.5%。


延伸閱讀:

財部親上火線說明:要解決爭議只能靠「它」

針對部分縣市對於 115 年度中央普通統籌稅款分配金額的質疑,財政部於 30 日發布新聞稿澄清,要徹底解決爭議,只能透過「修法程序」 重新釐清語義及邏輯性問題。財政部解釋,部分縣市所引用的「自行估算金額」,係來自財政部去年底提供立法委員的初步推估資料,不能與 29 日公布的實際設算結果直接比較。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財政部說明,這場爭議的癥結點,在於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財劃法)在條文設計上出現語義及邏輯問題。去年底的初步試算,是為回應立委需求而採取的權宜之計,當時的計算方式是假設分子(本島各市縣及離島)與分母(本島 19 縣市及離島 3 縣)分開計算,且各項分配權數只能採用 112 年度的舊資料,財產稅成長率序位分數也僅暫時採 2 分級距計算。

然而,今年 8 月,財政部在與地方政府會商後,針對部分爭議項目達成了共識,並依循新版財劃法的條文進行實際設算。其中,最關鍵的變動是財產稅成長率序位分數改為 0.2 分級距,並且鄉鎮市的分配公式沿用現行公式。

本次爭議源自,財劃法第 16 條規定的「分母」問題。條文規定,普通統籌稅款有 90.5% 分配給本島 19 個市縣,2.5% 分配給離島 3 個縣,但又要求「分母」應按「全部直轄市及縣 (市)」(共 22 個)加總計算。

財政部舉「土地面積」指標為例 (如圖)說明,本島 19 個市縣的土地面積總計約 351 萬公頃,離島 3 縣合計約 3 萬公頃。當計算本島縣市的分配款時,分母是 22 個市縣的總和(354 萬公頃),與本島 19 縣市總和(351 萬公頃)相差有限。

然而,在計算離島縣市的分配款時,分母卻是 354 萬公頃,與離島 3 縣總和的 3 萬公頃相比,差距高達 351 萬公頃,導致離島縣市未能分配出去的款項相對較大,直接影響其最終獲配金額。

儘管地方政府建議以「行政解釋」的方式來解決,但財政部表示,這會逾越法律條文的明確規定,因此仍應按法條規定計算,這也直接影響了如連江縣等離島縣市的分配額。

財政部強調,儘管存在分配爭議,但 115 年度中央統籌分配稅款總規模高達 8,841 億元,較 114 年度的 4,676 億元大幅增加 4,165 億元,增幅高達 89%。意味明年地方政府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豐沛財源,使各項施政推動更順利。

對於連江縣等因法規問題導致分配額減少的縣市,財政部也承諾,將依法動用「特別統籌稅款」補足差額,確保其財源不受影響。這也凸顯出,新版財劃法雖然增加了整體分配額,但其內部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導致分配不均。

財政部表示,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唯一途徑就是透過 修法程序 重新釐清法條中的語義及邏輯性問題。

新聞分析/綠營昨是今非 政院別再卸責

 立法院即將審查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這也是新版《財劃法》上路後首度預算編列,卻立刻引發爭議。部分縣市統籌分配款比當初修法試算還少,財政部將問題推給當初修法時的公式問題;然而,過去民進黨在野也喊修法,執政時卻為了配合大罷免,拒提政院版本,現在罷免失敗,又卸責給在野黨,製造中央和地方衝突。

 新版財劃法上路,卻發生10個縣市分配到的統籌分配款比當初修法時試算還要少的狀況,尤其連江縣還出現負成長。而財劃法究竟如何試算?真的只是當初修法公式的問題?連行政院長卓榮泰都坦言「有誤差」,那麼究竟真實的數字是什麼?如果財政部現在認為必須修法解決,是不是政院終於願意提院版,在立法院好好討論了?

 事實上,不管藍綠白哪一個政黨,都主張過修財劃法,民進黨在野時也將其列為優先法案,但一執政就不願修,這回在野黨堅持修法時,政院卻為了大罷免搞堅壁清野,拒絕提院版,不與在野黨共商,反而是在計算起爭議後,想把皮球踢回給在野黨。

 在野黨修法時也有試算過,財政部跟主計總處當時怎麼不協助驗算,兩邊數字兜起來看準不準?誰知道現在計算出的問題,究竟是公式問題,還是兩邊對法條解釋不同?或是政院又在曲解法律,故意製造出來的問題?

 如果當初朝野能夠坐下來好好把法條理清楚、數字跟公式對清楚,會造成現在的亂局嗎?財政部怎麼好意思把鍋甩回來,該履行職責時選擇怠惰裝死,只為給大罷免添柴火,現在才擺姿態說最好的方式就是修法解決,卻又不肯由財政部的行政機關提修法建議。

 新內閣今上路,儘管遭譏諷換湯不換藥,但要想有感施政,絕對不是每天和地方政府及在野黨喊打喊殺,就能達成對話,必須開大門走大路,別再為一黨之私,搞政治分贓。

財源分配 勿淪零和對抗

「八二三大罷免」落幕,民意已明確否定惡罷操作。然而,激情過後,人民真正期待的不是藍綠惡鬥,而是政府能否提出務實解方,妥善處理災後重建、經濟轉型、產業競爭與醫療照顧等迫切問題。民生才是台灣最大的共識,行政與立法若仍陷於惡鬥,終將消耗社會信任、拖慢國家前進的動能。

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引爆藍綠地方縣市齊聲不滿,甚至出現超過三百億元無法分配的荒謬結果,凸顯倉促修法埋下的制度漏洞。財政部日前依新版財劃法公式計算,通知各縣市明年度統籌分配稅款數額,結果有十縣市獲配金額比預先試算結果少,雲林縣長張麗善則是向行政院長卓榮泰抱怨中央「左手給,右手扣」。卓榮泰對此則表示,新版財劃法計算公式有誤差,會請各縣市長來共同解決問題。

卓榮泰親自南下地方,並承諾與縣市開誠布公討論,這是正確的起點;但更重要的是,行政團隊必須以謙卑態度傾聽各方意見,並透過立法院平台凝聚共識,才能避免財源分配淪為零和對抗,讓城鄉差距進一步惡化擴大。

同樣的挑戰,也存在於其他重大政務:對美關稅談判牽動上兆資金與產業存亡;能源轉型決定供電穩定與環境永續;醫療改革攸關全民健康;災後重建直接影響災民生計與社會韌性;兩岸關係更牽動台灣安全與繁榮。這些議題無一不是全民關切的核心課題,唯有朝野理性合作、行政立法同心,才能讓人民真正看見希望。

新內閣團隊上路,首要之務就是拋棄意識形態,放下傲慢,展現謙卑。謙卑不是退讓,而是願意傾聽、善於協調、勇於修正錯誤。政治不是比聲量,而是比誰更能解決問題。唯有在國會中廣納意見、強化溝通,施政方向才能符合多數民意,避免再次重蹈意識形態凌駕專業、忽視民生的覆轍。

當前國際局勢多變,民間疑美情緒升高、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灣更需要穩健務實的治理。人民要的不是誰更討好美方,也不是誰操弄意識形態,而是政府能否帶領國家走出困境,讓民眾安居樂業,這才是人民最殷切的期待。

總結一句,行政立法唯有合作,施政唯有謙卑,民意才會成為推動國家前進的最大底氣。這才是罷免落幕後台灣社會真正的共同期待,也是人民對新內閣最核心的要求。唯有合作,才能化解對立;謙卑才能贏得民心;拋棄意識形態,才能回歸民生關懷。
 

(本文作者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

相關新聞

近年各種 光電板 亂象叢生,颱風更暴露廢棄光電板處理量能嚴重不足,立委指出,現在太陽光電板覆蓋面積相當於半個台北市,...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18日揭曉, 候選人鄭麗文以最高票數,當選新任國民黨主席 。鄭麗文發表勝選感言, 期盼朝野共同展現誠意,...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TikTok影音內容爭議不斷,立委質疑,不禁TikTok恐對兒少身心健康造成影響,數位發展部長林宜敬昨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