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強制社保9/1上路衝擊中小企業

大陸自9月1日起將全面強制企業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用於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及產假等福利,並首次涵蓋平台從業者、長期實習生等,繳費基數下限為當地平均工資60%。有台商指,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回聘退休員工或成應對手段。
大陸最高人民法院8月1日發布《關於審理勞資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明確自9月1日起,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任何規避社保繳納的協議均屬無效。其中,第19條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可依據勞動契約法請求解除勞動合約,由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德國之聲指出,「該條款被多數媒體解讀為『強制社保』」。
澎湃新聞提到,截至今年3月,大陸全國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71億、2.44億及2.97億人,但僅約三成就業人口繳齊「五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顯示落實率偏低。大陸社保體系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及生育保險與住房公積金,前三項由勞資雙方分攤,後兩項由資方承擔。彭博此前引述法國興業銀行估算,強制社保將使中小企業成本增加,約占GDP 1%。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經濟主編徐瑾則稱,企業與個人繳費比例合計最低40%、最高超過60%,高於已開發國家平均水準。中小微企業吸納全國約八成就業人口,成為政策壓力焦點。
在上海經營餐飲業的台商曾先生向本報指,大陸社保新規將大幅推高中小企業人力成本。他以其餐廳為例,30至40名員工若按最低標準繳納,每月支出將增加約人民幣3萬元,一年約人民幣36萬元;若依工資比例計,全年或增人民幣40至50萬元。
曾先生指出,疫情後中小企業已縮減到極限,只能更多僱用50歲以上員工或回聘退休人員以減輕負擔,料接下來恐現中低年輕勞動力失業潮,退休回聘工以後真的會變成「香餑餑」。由於退休人員無需繳社保,僱用此類人員可節省近半成本。
延伸閱讀:
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25:僅約三分一企業社保基數完全合規
據周五(29日)在第13屆企業社保發展論壇上發布的《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25》,在為員工繳納社保的企業中,僅34.1%的企業社保基數完全合規,較2024年提升5.7個百分點。該白皮書由眾合雲科集團旗下51社保發布,顯示企業在社保合規性、參保及時性及經濟形勢預期方面呈現新變化。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社保繳費基數應依據員工去年月均工資或當月/上月工資核定。然而,22.7%的企業按最低基數繳納社保,24.6%的企業僅按固定工資(不含獎金)繳納,兩者比例雖較去年下降,但反映出社保合規仍面臨挑戰。此外,部分企業甚至未為員工繳納社保。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最高人民法院8月1日發布的司法解釋明確,自9月1日起,即使企業與員工約定不繳社保,員工仍可因企業未繳社保為由離職並要求經濟補償。這一政策加大了企業“強制社保”的約束。
白皮書顯示,2025年企業在險種覆蓋面和參保及時性上有所下降,選擇「試用期結束後參保」的企業比例顯著增加,反映出企業對經濟形勢的謹慎預期,傾向採取保守策略。同時,29.3%的受訪企業在過去一年內遭遇社保相關糾紛。最高人民法院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法院受理勞動爭議一審案件達43.6萬件,同比增長40.17%。
白皮書指出,隨著企業經營增長放緩、勞動者權益意識增強及勞動爭議頻發,企業需高度重視社保合規。同時,用工多元化趨勢明顯,61.0%的企業使用在校實習生,44.6%使用派遣外包員工,30.9%使用兼職員工,12.6%使用退休返聘員工。
自2013年起,51社保連續13年發布白皮書,本次調研覆蓋6689家企業,90.9%的受訪者為人力資源從業者。
原文網址: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7161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
中國社保新規惹爭議,強制繳納引發廣泛焦慮
從9月1日起,中國所有用人單位都必須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用於保障養老金、醫療保險、帶薪產假及其他福利。
考慮到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如此薄弱,這對許多普通中國人來說本應該是好消息。但許多中國人對這個消息的反應不是慶祝,而是擔心和不滿。
小企業主表示,他們的勞動力成本將大幅上漲。員工則推測,老闆會解僱他們或降低他們的工資。經濟學家警告,這項政策可能會迫使更多人進入零工經濟,有可能導致正式就業率降低,使勞動者失去保障。
「他要是強制交出去,我們得關門回家了真的,」閆雪嬌說,她和家人在北京經營一家米粉店。「特別是今年的行情,你看一下問一下這家哪個老闆能幹的,」她繼續說道,並指著位於市中心這條街上空無一人的餐館,包括她自己的餐館。「現在都準備找房東退房還是不幹了。」
新規引發的廣泛焦慮凸顯出中國政府在加強薄弱的社會保障體系時面臨的多重挑戰。一方面,專家普遍認為,中國迫切需要充實國家養老基金(有專家預測,國家養老基金可能在2035年耗盡),同時設法緩解民眾在住房、教育和醫療方面的負擔。這將有助於減少中國家庭的預防性儲蓄壓力,並刺激消費,這是政府提振經濟增速放緩的一個主要目標。
但經濟蕭條也意味著,即使在不強迫繳納社保費之前,許多中小企業已經舉步維艱。中國法律規定社保費由僱主和僱員共同承擔。一些年輕人也已選擇不繳納社保,而是把更多的錢留給自己,以滿足日常需求。
如果中國政府全面推行該政策,代價可能十分高昂。據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估算,新規可能使僱主和僱員的綜合成本增加約相當於中國GDP的1%。與許多美國同齡人一樣,中國的許多年輕人也對自己能否享受到政府承諾的福利持懷疑態度。由於出生人口減少,繳納養老金的未來勞動力後備在縮小,年輕人擔心養老金將在他們退休前枯竭。
「如果像我們這樣的人還要繼續繳20年——我還能再活20年嗎?」40多歲的閆女士問道。「即使我能活到那個時候,我能肯定自己會拿到這些錢嗎?」
中國法律長期以來一直要求僱主和僱員分擔社保費的繳納。雖然具體比例因地區而異,但通常僱員需繳納工資的約10%,僱主承擔約25%。(沒有正式勞動合同的兼職或零工人員除外。)但法律沒有得到嚴格執行,許多僱主要麼少繳,要麼乾脆不繳,還有僱主與員工簽訂「不繳社保」的約定,把更多的錢發給員工。去年對6000多家中國企業的調查發現,只有不到30%的企業完全遵守了繳納社保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上個月宣布,任何無需繳納社保的約定都是無效的,並稱法院將支持勞動者訴訟不繳納社保的僱主。官員們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規目的是保護勞動者免於被迫簽訂不公平的勞動合同。法官陳宜芳表示,新規也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但勞動者群體的反應不一。
一些人表示讚賞,稱他們想讓自己的未來有保障,但也有人說,更迫切的是現在把更多的錢掌握在自己手中。
35歲的曾先生在閆女士米粉店附近的一家韓國餐館工作。他說自己現在每月掙6000元,若他和老闆都開始繳納社保基金的話,他預計自己的稅後工資將減少至少1000元。他說,他可能不得不動用積蓄,以支付每月5000元的房貸。他更傾向於不參保,「錢到手裡多得勁啊,」他說。他還說,未來福利的承諾沒有吸引力。「想得那麼老遠,你先過好當下。」
還有勞動者表示,他們預計老闆的應對措施是僱傭更多的臨時工,或者降低工資。北京一家髮廊老闆胡陽正是這麼打算。胡陽說,他將把僱主的規定繳款計入員工總福利,並從員工的工資中扣除。否則,他說,他每個月將不得不多承擔成千上萬元費用,這是他無法承擔的。「你開發廊能掙多少錢?」他說。「不光是我們行業,包括中間那些飯店,只要是涉及到打工的這些面臨的情況都一樣,對吧?」
中國的社會保障資金幾乎完全來自僱主和僱員的繳費,不像其他國家也會依靠一般稅收收入。這意味著僱主和僱員所需繳納的費率遠高於許多其他國家。例如,在美國,僱主和僱員各自繳納的社會保障稅和醫療保險稅合計不到8%;在日本,僱主和僱員各自為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繳納約14%的費用。
對僱主的嚴重依賴源於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歷史遺留,當時國有企業承擔著絕大多數勞動者的福利保障。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學教授魯全表示,政府應該逐步降低這些比率。配合嚴格監督僱主實際繳費情況,將使政府能夠在不給企業主帶來過度負擔的情況下增加養老金。
「大家都要強制參加一個制度的前提是這個制度是個好的制度,」他說。「(所以我們)仍然是要下調費率。所以這也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但紐約外交關係委員會中國問題研究員劉宗媛稱,當局還需要解決年輕人對體制的不信任,並讓他們相信,他們真的會從中受益。地方政府挪用養老基金的歷史,以及收入增長緩慢加劇了這種不信任。
「我認為這純粹是一個數學問題。如果人們意識到他們的工資不會增長,他們怎麼能指望今天繳納的養老金會在幾十年後返還呢?」劉宗媛說。
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在經歷了疫情期間的嚴格管控之後,許多年輕人對政府的越權行為持謹慎態度。他們認為養老金制度非常不公平,因為城市和公共部門的退休人員比那些在民營企業或農村地區工作的人享有更多的福利。「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她說。「並不是說政府發展經濟,這個問題就能解決。」
「強制社保」要來了,中國人擔心什麼?
而中國的社保佔個人收入的比例相對高。金融時報中文網經濟主編、財經媒體人徐瑾撰文指出,企業如果全部繳納社保,比例約佔稅前薪水的30%至40%;個人繳費比例約10.5%至22.5%。企業和個人社保費率合計最低也是40%,最高可以超過60%,比例遠遠超過已開發國家;高福利的德國其比例大約為35%。
尤其是,社保繳納下限有可能比實際薪資還高。比如上海,社保必須按照「社保基數」人民幣7384元繳納。企業和個人合並大約需繳納2673元至2799元,可能比最低薪資2740元還要高。
因此,強制社保對小本經營者的衝擊可謂立竿見影。日前社群網站流傳的據稱為上海一家小吃鋪貼出的招聘廣告顯示,店主稱因無力繳納社保,只招退休年齡的店員。
面對持續不減的輿情討論,《人民日報》上周發表評論,為社保的新司法解釋辯護稱,要避免「對政策的誤讀、對公眾的誤導」。文章承認,擴大社保覆蓋範圍,增強社保繳納剛性約束,確實會給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但強調社保為個人提供了醫療、養老、失業等「兜底保障」,居民的預防性儲蓄需求會下降,轉而將更多收入用於消費。「社保的保障水準越高,消費撬動作用則越強」。
保障制度的基礎不公
減少儲蓄、拉動消費是政府推出新政策的考量之一。但其不合理性的另一個背景是,當下中國社保制度本身已存在嚴重不公。城鄉居民之間、體制內外的養老金、社保福利差別巨大。
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數字,2024年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5.34億人中,在職參保職工3.87億人,離退休人員1.47億人,撫養比為2.63:1,而這個數據在2010年還是3.16:1。
財經作家徐瑾認為,任何養老問題,本質都是要解決公平與效率問題。中國當下更應該考慮降低社保費率,暫停養老金上漲。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魯全也在接受《知識分子》採訪時表示,一方面要擴大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同時需要顧及到中小微企業的財務可持續性。從長期來看,解決之道在於逐步降低社保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