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專欄/大陸官方定調之後,2025經濟政策如何走?

站在時代眼光裡,若干年後,2024年或許將被定義為轉折之年。中秋節後中國迎來了政策轉向,美國隨後掀起選舉風暴,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面對即將到來的2025,政策將如何演進?

臨近歲末,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此定調。這一次會議透露什麼清晰?從通稿來看,字裡行間,內容出現較大變化,即使相同的措辭,在當下的指向其實也與以往有所不同。政治經濟一盤棋的情況下,最重要的當然是定調,本次會議整體基調變得更加積極鮮明。

首先,整體基調定性為穩經濟。很多人強調“穩中求進”的說法,這個說法其實不新鮮,已經談過了十多年。但是這個時間點提出來,明顯有強調的意思,也可以看出,確實穩經濟成為政策共識。其次,政策取向旗幟鮮明走向寬鬆,無論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是如此。

從財政政策而言,從“積極”調整為“更加積極”。這一說法最早出現在2020年,這意味著財政政策將更加活躍,對於預算赤字的期待可能提高,很可能到4.5%。從貨幣政策而言,從“穩健”調整為“適度寬鬆”,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變化,上一次提出這樣的調整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還出現了一個新詞,即“超常規週期調節”。這是首次出現“超常規”,顯示出政策制定者對此的高度重視。

對於中國萬千中產而言,最直接的消息是關於資本市場。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句話是通稿“穩住樓市和股市”,這個說法與過去提法有了很大變化,可以說是市場最為關注的要點。

官方消息是在股市收盤後發佈的,發佈後,海外股市已經有反應,新加坡A50指數立即暴漲,美股中中概股大漲,多隻中國資產ETF有飆升。可見這一定性,對股市的影響可謂立竿見影。對於樓市,不少觀點也認為這一表達積極。不過,我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整體已經過剩。雖然這一消息對樓市產生了一定的止跌效果,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但其他地區的情況仍難以預料。換言之,即使股市存在交易性機會,樓市仍待觀察。

總結而言,這一次會議自然會帶給資本市場更多想像,但是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可能需要更多落地政策以及時間。可以確定的是,明年政策肯定比今年寬鬆,但是經濟的正回饋,需要內外環境配合。

比起水面之上資訊,更為值得關注是水面之下波動。今年三季度後尤其進入12月之後,一個明顯感受是,各類觀點開始出現,比起過去單調的聲音有了一些不同。無論市場層面還是官方層面,都有了一些更多元的表態,其中比較值得關注的聲音來前任央行行長易綱。他在12月4日于東京的一次論壇上表示,無論是面對“小院高牆”還是高關稅,自由貿易仍是最佳選擇。他指出,從政治學角度來看,自由貿易可能難以應對國內民意,但從經濟學和現實角度來看,自由貿易仍是最優解。

這也不是易綱唯一的重要表態。今年,中國經濟面臨一個重要變化,即對通縮的認定。9月份,易綱率先在上海指出,目前經濟面臨一些通縮情況,這幾乎是官方對通縮最直接的一次承認。這一表態對後續一系列政策的轉變產生了一定影響。

值得思考的是,中國經濟在十字路口,那麼以往的框架是否還適用?比如當前增速回落的原因,有認為認為經濟出現了總量失衡,那麼方案就是是逆週期調整力度加大,也有人認為結構性失衡,典型如房地產問題,還有觀點認為源自資產負債表的收縮,那麼就是辜朝明的觀點。

經濟學家劉元春《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新邏輯與政策新思路》一篇演講中,分析這三派觀點後指出,這三種觀點都存在一定問題。他強調最重要一點應該是中期市場有序的出清和體制機制的重構。這種聲音值得重視,因為即使一時財政投資加大,或者戰略新興行業加大,甚至資本市場回暖,如果實體經濟路徑沒有本質變化,那麼我們並沒有解決問題,很可能只是在延緩甚至放大問題。

當下正值多事之秋,正是應該正面問題集思廣益之際。也正因此,當我們能夠討論經濟面臨的那些問題時,這些問題也許就不再那麼無解了。市場對經濟有一些分析和判斷,如果這些聲音能夠浮出水面,本身就是一個信號,所以不必過於悲觀地解讀2025年經濟。 

耐人尋味的是,現在人民幣匯率走低,甚至接近2007年歲末地點。明年貿易戰之後估計面臨更大壓力,現在政策取向可以看出來,放鬆是方向,也可以視為一種預防性措施。 

此前在徐瑾經濟人專欄,對於2025年經濟給出的判斷是“坐待天明”,但是要記住,黎明之前最黑暗,不要倒在此時。在經濟下行週期,保持樂觀是必要的,但是控制風險同樣重要,也許更為重要。

 

相關新聞

拜登卸任前以行政命令強化AI及晶片出口管制、確立AI基建發展方向,在遏制中國技術發展之時,也牽動產業動態與地緣政治局勢,...
植田和男今天在 日本 地方銀行協會一場活動演講時表示,美國經濟和日本春季 薪資 談判的動向仍是重點。他說,自己在參加各產業的新年活動,...
1月15日上午,韓國聯合偵查組(聯偵組)正式逮捕總統尹錫悅,這是韓國憲政史上首例現職總統遭逮捕。...
 美國總統拜登卸任前對中國大陸頻出重拳,繼13日宣布AI晶片三級管制新規之後,近日將在互聯網汽車技術出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