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看美國總統選舉
美國總統大選大勢底定,川普再次入主白宮。此次選舉賀錦麗在大州、富州及城市勝出,川普在小州、窮州及鄉村優勢擴大。而教育程較低、中低所得、藍領階級、年長者傾向支持川普;民調也顯示選民依政黨傾向各自歸隊下,對不支持政黨的厭惡感攀升,中間選民比例下降,美國更加走向兩極化的趨勢。
賀錦麗接替因年齡問題而退選的拜登,支持度一度領先川普,原應有不錯勝選機會。但賀錦麗政策定位不清,時而主張延續拜登路線,儼然是拜登傳人;但又宣稱與拜登切割要走自已的路。特別是重要政策說明不清,不少選民感覺賀錦麗除了較年輕之外,並沒有做好接大位準備。
例如賀錦麗未把握川普對移民輕蔑言論的負評,反而被川普指責移民政策過於寬鬆且毫無作為,而衍生國內社會問題。川普更成功營造他是「反非法移民」,而不是「反移民」,對於賀錦麗反而有減分效果。
川普勝選後,台灣最關心未來美國經貿政策動向,以及兩岸關係發展。川普會維持以往制裁中國大陸措施下,再繼續加碼;主要包括擴大對大陸課徵關稅,以及增加進出口管制及投資限制等措施。另外也可能要求大陸落實在川普第一任內簽署的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川普深信關稅效力,除了對中國大陸再加關稅60%外,對所有美國進口產品課徵10%或20%的「全球基礎關稅」。也準備推動「川普互惠貿易法」,雖名為互惠,但實際上要求對方先降稅,以換取美國不加稅,並不符合國際經貿規範。
川普關稅政策會引發他國報復,全球可能會陷入貿易戰,通貨膨脹壓力大增,可能引發一波通膨,更會衝擊到金融市場。川普深信只有築起關稅的長城,才能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而在美中貿易戰後,台灣對美國出口大幅上升,約占台灣總出口四分之一,美國已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未來影響不容忽視。
抑制美國貿易逆差是川普對全球加徵關稅另一理由。美國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雖縮小,但整體貿易逆差卻增加不少,成為川普關注焦點。其中美國對台灣貿易逆差也由2018年的152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478億美元,增加幅度僅次於韓國。台灣也由美國第13大貿易逆差來源國,成為第八大逆差來源,有可能成為川普目標,值得注意。
不支持「近岸外包」,是川普與拜登政府另一差異。拜登任內倡議「友岸外包」,要求企業移出中國大陸,前往美國信賴盟邦,例如墨西哥生產,即是「近岸外包」的方式。但川普並不認同,主張對陸資企業,甚至美國企業在墨西哥生產再銷往美國產品再課100%以上關稅,電動車則是主要目標。對於已經打入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且近年來已在墨西哥布局的台商會有衝擊。
川普與拜登均強力抵制大陸,但拜登強調國際結盟方式,川普則主張以美國單一力量來抵制中國大陸,不傾向與他國結盟。所以川普會檢討拜登任內美國對外協定,也會包括台美21世紀貿易協議。
在兩岸政策上,川普對兩岸軍事衝突,美國是否直接軍事介入一再含混帶過。川普自信可以有效駕馭對岸,使對岸不會輕舉妄動,可以防範於未然。不過避免兩岸發生衝突,仍會是未來川普政府對兩岸政策立場。會要求兩立場制,不要超越紅線;不過川普對兩岸問題時有隨性發言,也是影響兩岸關係重要因素,對於走「聯美抗中」路線的台灣,也必須謹慎因對。
(作者是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