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資通訊一枝獨秀 風險升高

財政部8日公布最新進出口統計,台灣今年9月出口年成長率連續11個月正成長,且1至9月出口較去年同期成長10%,僅次於香港而勝過亞洲各國。對照自2022年9月至去年11月前曾出現13個月出口年增率的負成長,以及去年出口全年9.8%的負成長,顯然今年已擺脫出口困境恢復常態。

雖慶幸出口恢復正成長,但未來最大的挑戰,卻是在於出口結構的偏差,以及偏差的持續擴大。以今年1至9月來看,出口成長雖亮麗,卻幾乎全是由資通訊及視聽產品創造而來。財政部的11項出口貨品分類中,資通訊成長80%,紡織類成長1.1%;其餘貨品出口仍都全是負成長,包括占台灣出口比重最高的電子零組件,以及其他光學及精密儀器、塑橡膠及其製品等九項貨品。因此今年1至9月的出口年成長率雖達10%,但若扣除一枝獨秀的資通訊,則出口將仍是負成長。

亮麗的成績押寶於一,一旦未來AI等高科技產業因景氣循環國際需求下滑,則台灣受到的衝擊將較大。此外,此偏差趨勢若持續,不但傳統產業的就業及薪資受到影響,對民間消費及所得分配也較不利。

貨品分類變化如此快速,與台灣出口地區比重的改變有關,尤其是對中國大陸及美國出口比重的此消彼長。今年1至9月,台灣對美國出口同比增加59.7%,今年8月對美國出口年成長更達78.5%。對美國的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高科技產業,今年8月對美國出口的資通訊單項年成長率達130%,電子零組件之年成長達170%;對美國出口比重的提高與高科技貨品占比的躍升,也就互為因果。

相對地,繼前年及去年對陸港出口衰退後(分別衰退1.6%及18.1%),今年1至9月對中國大陸持續下滑2.7%。台灣對美國及對大陸出口成長的一增一減之下,美國不但已在去年第4季超越東協,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國,今年7月的台灣對美比重甚至一度上升直逼大陸(台灣7月對大陸出口比重29.1%,對美國比重28.7%)。

三年前(202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的比重為美國的近三倍(對大陸及美國出口比重分別為42.3%及14.7%),差距27.6%;即使是去年,對大陸的比重也仍是對美國的二倍(分別為35.2%及17.6%);但今年1至9月合計,此差距已降至7.1% (對大陸31.2%,對美國24.1)。但因對美及對中之出口品項差異大,長此以往,將造成台灣出口結構更進一步的偏差。

持平而論,風險分散永遠是立於不敗之地的不二法則。台灣過往對大陸出口比重過高,因此原本應樂見此比重下調,但是因為傳產貨品過去多出口至大陸,因此當台灣對大陸出口急速下降之時,受傷的多為傳產。例如今年9月對大陸出口的貨品中,資通訊維持37.5%的年成長,但塑橡膠及製品下降14.8%,化學品出口也下降28.2%;在對大陸出口下滑之際,這些傳產的未來出路,應予以思考。

例如,今年1至9月合計對東協出口同比增加14.3%,雖距離對美國出口增加的59.7%有一大段距離,但相較於其他三大出口地區的負成長(大陸負2.7%,歐洲負9.5%,日本負18.5%)表現不俗。只是即使是對東協,出口的增加也仍是依賴資通訊,例如今年9月對東協資通訊年成長38.8%,礦產品卻年減63.1%,傳產的出口即使在東協也不見樂觀。

尤其,對美國出口的驟增,雖拉抬整體台灣的出口成績,但對美國出口多為高科技產品,無法彌補傳統產業的失落。今年9月對美國出口已連續14個月正成長,但例如台灣對美國化學品出口卻年減31.6%,礦產品年減更達97.3%。因此對台灣整體產業結構而言。重要的絕不僅是總出口金額是否再創新高,而更是在於對各主要出口地區出口貨品的仔細衡量。

(作者是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相關新聞

主計總處昨天發布十一月消費者物價 指數 (CPI)年增率百分之二點○八,再度升破百分之二通膨警戒線, 主因除了颱風造成蔬菜水果價格大漲,...
近年全球供應鏈幾經劇變,先是川普在第一次美國總統任內發動美中貿易戰,掀起去中化與反全球化序幕;其後,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相繼爆發,...
從數位浪潮到AI衝擊,余紀中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科技革新對社會與產業之影響,11月23日舉辦【從數位到AI時代的影響與方針】研討會,邀請產、...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目前正在韓國釜山舉行,盼於年底前擬定具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膠污染公約。 學者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廿四%用於塑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