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法爭議 邱文彥:籲中央地方合擬通案處理方式

國土計畫法預計明年4月上路,22名民進黨立委認為應該展延。學者表示,國土計畫法是為了永續發展,面對不同的聲音,內政部應召開專家會議,擬訂通案處理方式。
國土計畫法將於2025年4月上路,民進黨立委蔡易餘等22名民進黨立委今天呼籲,因新北市等9個地方政府未如期繳交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全國恐無法一致公告,及民眾被假訊息誤解等,希望行政院展延上路時間2年至4年,待充分溝通後再行上路。
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告訴中央社記者,國土計畫法是基本架構或原則,很多立委也認同法的立意好、大方向是對的;製訂國土計畫法,是對國土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莫拉克風災、921地震後,需要有韌性、安全的國家。
他認為,國土計畫法開宗明義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包含資源保護、產業均衡發展;現在農業區的問題,期待農業部能與國土管理的內政部更密切合作,建立比較好的農地配套;如果能更積極,提出更具體、民眾更有感的政策,才能讓一般大眾了解國土法是朝永續的發展。
邱文彥也建議,要解決目前的問題,內政部應召開專家小組會議,請地方政府提出他們的疑問,推薦專家,與中央進行協商、討論,擬訂通案處理方式;與說明會不同的地方在於,專家會議更能強化夥伴關係,不論是各部會、中央或地方,是站在同樣的地位去面對國土計畫。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黃麗玲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她大概是3個月前連署國土計畫法應如期上路,當時還沒發生立委、地方政府呼籲展延上路時間的情況。她支持國土計畫法的架構和精神,但要不要快速通過,她覺得有疑慮,例如台北市快速通過後,後續產生很大的爭議。
黃麗玲強調,國土計畫法的執行策略上,應要討論的是如何讓農地在農業用途上有更好的發展,「快不見得是好事。」她支持這份連署的精神,並認為專業界一定要有人出來講話,喚起社會各界對這個議題的重視。
延伸閱讀1:
政院:待9地方政府繳國土功能分區圖 再新階段討論
國土計畫法預計明年4月上路,但有9地方政府未在期限內繳交國土功能分區圖,部分立委也呼籲暫緩上路。政院今天說,為尊重地方政府土地計畫及利用,將等到地方皆送交國土功能分區圖後,再進行國土計畫法下一階段協調與溝通。
國土計畫法預計2025年4月上路,不過各縣市政府原定須在6月30日前遞交「國土功能分區圖」草案至中央,截至9月16日為止,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以及台東縣9縣市政府仍尚未繳交;朝野也都有立委呼籲,期盼至少暫緩2年再施行。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今天主持政院會後記者會時表示,國土計畫法目前依法定程序進行中,不過國土計畫法必須進行全國整體性評估,目前還有地方政府尚未繳交完成國土功能分區圖,因此尚無法進行全面性討論。
她說,為了尊重地方政府土地計畫及利用,中央將等到地方政府送交後,才能進行國土計畫法下一階段的協調與溝通。
李慧芝表示,行政院長卓榮泰、副院長鄭麗君對此已多次邀集農業部與內政部召開會議討論,也多次在政務會議釐清諸多方向與方案,政府了解目前地方政府、農民以及不同黨派對政策推行意見仍分歧,因此有必要更多溝通與釐清,才能進一步取得共識。
她也強調,政府在推行國土計畫法的過程中,對於農民照顧的態度始終沒有改變,也會持續支持農民。
至於媒體提問,政院為何未依慣例由鄭麗君或其他代表至民進黨參與中常會,李慧芝則說,若鄭麗君政務行程與中常會時間沒有重疊,鄭麗君就會請假出席。
延伸閱讀2:
環團:如期上路才能實現國土永續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發布聲明表示,國土計畫應如期上路,才能遏止不當的開發與錯誤的土地利用,讓台灣的國土有機會邁向永續。聲明指出,實施「國土計畫」是重新建構國土秩序的開始,「國土功能分區」上路之後,才能杜絕土地的炒作、改善農地零星變更及破碎化的現況,甚至守護農地多功能價值。
對於被劃入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使地方政府、農民不滿。聲明解釋,制度上仍有動態規劃等彈性措施,包含了通盤檢討、鄉村地區整體規劃、適時檢討變更的路徑;如有開發需求,應由政府提出計畫,並考量資源供給能力及環境容受力,配置水、 電及相關公共設施。
聲明並提到,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每5年通盤檢討一次,是每5年發布一次國土計畫,而非同都市計畫是時間到(過)了才開始檢討作業。
聲明強調,相較於區域計畫法以開發面積劃分中央、地方的審查權責,國土計畫反而將城鄉發展地區、農業發展地區的許可審查交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實際擁有了更多的權限,開發時程也有望大幅縮減。
聲明表示,期待透過規劃、計畫引導使用及土地使用管理的確實執法,讓「對的事情發生在對的地方」,因為只有國土「有序的發展」才有可能引導開發時,能避開、降低環境危害的風險,達到「永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