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士、鄭佾展:氣候政策亟需建立究責機制

環境部日前公告碳費相關的三項子法,宣告台灣邁入碳定價時代,但是,原訂明年(2025)開始實施的這套碳費新制,硬生生的延後一年,形同環境部官員自打嘴巴,今是昨非,毫無政策一致性可言。

 甫公布的碳費子法,硬是打折打到骨折、沒有落日期程的優惠費率,極可能過低的碳費起徵價,徵收對象僅涵蓋全國總排放量54%,未能對電業施加減碳壓力,讓被寄予厚望的碳費制度,未上路就先跛腳,無法樂觀看待。

 更重要的是,環境部信誓旦旦的宣稱碳費將從2025年起徵確定跳票,如以環境部預估,以每噸碳費費率500元計算,即短收超過300億元。甚至,到了2026年是否能夠如期開徵,都堪質疑,這樣不負責任的作為,竟無須檢討、究責,勢必為氣候治理帶來更大的隱憂。

 眾所周知,巴黎協定所訂,21世紀末全球增溫不得超過前工業時期水平攝氏2度,最好是不超過攝氏1.5的「誡命」,是建立在科學的明確性上的(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以促使各國政府依據預警原則等國際環境法的法律原則,在一定時間內,朝向「淨零」目標前進(儘管各國條件與能力不同)。

 以此標準檢視,倘碳費徵收對象「全部」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推估2030年較2005年排放基線減少14%,與台灣NDC所訂24%±1%減量目標仍有10%落差;更難以達成環境部長所稱2032年減碳40%目標。如此隨興之作,讓人不禁為我國的淨零目標捏把冷汗,官箴自毀,公信無存。

 審計部曾非常婉轉的表示:「政府推動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成效仍有持續努力空間,促請改善」,並指出我國79至108年度人均GDP及人均淨溫室氣體排放量等資料,尚未有顯著下降趨勢;淨零排放目標逾8成之減量努力(改善後為7成5),集中於2030至2050年間承擔等。一切卸責於未來世代,豈能無責?

 減碳不力,猶如房裡的大象,為政者不能視而不見。氣候政策雖有高度不確定性,但如果為政者不能隨時檢討,認真究責,攸關我國國際競爭力以及世代福祉的淨零目標,終將迷失在不負責任的政治話術洪流之中。

 總而言之,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態度如何重建,正考驗賴總統的治國理念,沒有理由不嚴肅看待。

(作者謝英士為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佾展為副秘書長)

相關新聞

美6月製造業PMI 三年新高 終值更勝初值,惟ISM數據示警低迷局面未解;歐元區製造業續好轉,力拚脫離緊縮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許嘉棟:預期心理牽動跨境資金 影響台幣升貶 台幣 匯率繼五月初的「史詩級」升值後,六月中及近日繼續走升,今年以來至昨日(七月一日)為止,...
新北地方法院於2025年6月24日 宣判 ,認定七法公司(Lawsnote)利用網路爬蟲大量擷取並重製法源公司所建構之法規沿革與註解內容,...
7月9日最後期限 川普稱不再暫緩 美媒指印尼、越南、韓國亦協商有望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於7月9日截止,大限距今僅剩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