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將擴及法律未禁止業務,法規未開放或非金融機構仍可申請進沙盒
金融監理沙盒逾三年無申請案,金管會主委彭金隆12日坦言:「沙盒確實遇到瓶頸」,最快6月底前將擴大「金融業務試辦」。預估將從現行法規允許業務的灰色地帶,擴大到法律沒有禁止且是金管會管轄範圍的業務,即讓銀行、保險、證券等可攜手新創科技業等,透過試辦加速金融創新。
即為加速金融創業及新型態業務落地,金管會將從鼓勵科技業進沙盒實驗、催生新金融業務,改由金融業為主體,與科技業合作試辦新業務或業務科技化,因為金融業更了解監理及法規,多半不用修法,新業務推出時間將可望加快。
金管會2018年推動金融監理沙盒,2019年再針對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三業推出業務試辦機制,雙軌並行拚金融創新。但監理沙盒從2021年2月之後已無新申請及核准案,金融業務試辦則持續增加,今年前五月共有七件申請案、年增四件,七件皆為保險業申請。
彭金隆12日在立院財委會上坦言,監理沙盒確實遇到瓶頸,因此將盡快推出金融業務試辦新辦法,銀行、保險、證券期貨業都會放寬,且「不需要等到第三季」,很快就會推出。
金管會官員表示,現行金融業務試辦,多半是法規已准業務的擴充,且不違反任何法規下,金融業者才能申請,如近期最多就是產險業申請與電信業者合作實名認證等,未來新辦法應會擴大範圍,在法規未禁止且是金管會管轄範圍,但可能需要修改行政命令、規則等,金融業也能申請試辦。
官員指出,監理沙盒仍會持續精進,針對目前法律未開放、或非金融機構者,仍可申請進入監理沙盒實驗。將研議修正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的可行性,強化落地機制,爭取國外團隊來台實驗。
AI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姚木川認為,現行監理沙盒條例有一些灰色地帶,使得金融科技創新產業與傳統金融機構間的合作難以施展拳腳,在擴大開放金融業務試辦同時,建議應「鼓勵」金融機構參與沙盒試驗,如設置相關獎勵辦法,讓傳統金融機構有誘因進沙盒實驗。
科技島龜速 台灣金融科技創新哪出問題?
2023.2.27 工商時報專題摘要
有金融業者點出問題說,台灣金融科技創新的最大問題,就是總「慢一步」,很多時候,都要先研究國外怎麼做,再考慮有無後遺症,尋找最安全的解決方式,再修正法規,等真正可申請時,國外技術已進階了。如目前最迫切的就是金融「上雲」,大部分金融機構想發展大數據分析、AI運算、資料儲存,也想運用三大公有雲,即微軟、亞馬遜及谷歌,且很多最新的應用程式目前都直接上雲,讓使用者隨取隨用,科技應用速度會快很多。
反觀台灣金融機構多是自建私有雲,若要上三大公有雲,首先碰上的就是法規有很多的限制,個資只能小範圍運用,主管機關對使用境外雲要求較嚴格,如外部廠商的安全檢測及繁雜的申請機制,業者申請獲准時,技術就已「落伍」了。
四大因素 政府不敢放手做
身為2014年第一個喊出要發展金融科技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對現在的進度並不滿意。他分析說,台灣金融科技相對新加坡等國呈現「龜速」,主要有四大原因,一傳統金融依舊強勢,遍地的銀行分行及ATM,金融服務本就方便又便宜,沒有急需靠科技改變的迫切感;二是整體社會氛圍不利創新,只要創新一出問題,問責之聲震天價響,動輒要追究責任。
三是對新創產業協助機制未臻健全,對培植獨角獸所需的資本市場機制太過嚴格,造成如GOGORO赴美上市、Appier去日本掛牌等;四是消費者不夠成熟、獨立,只要金融商品出現虧損,動不動就要主管機關負責、損失不認帳等,讓金管會及金融機構不敢邁大步向前行。
曾任職財政部的政治大學教授彭金隆則說,各國金融科技創新的程度,與「監理容錯程度」正相關,且行政機關控制力愈強、立法機關問責權愈小的地區,愈能放膽創新。例如,中國大陸允許各式金融創新先發展,反正「隨時要管都可以立馬見效」,因此可以出現互聯網三馬;其次,如新加坡亦是菁英統治,沒什麼反對黨,創新程度及速度又大於日本,日本則又快於台灣,日本雖法規嚴密,但立法權沒有台灣這麼的高。「台灣金融科技容錯程度,在亞洲相對較低。」彭金隆說,監理機關對市場掌控力道相對較低,但一旦出事,被究責機率最高,所以創新程度及速度,自然就會比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