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兩會/大陸今年GDP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 赤字將逾人民幣4兆元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上午在中共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進行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中國大陸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雖然軍費增速都維持不變7.2%,但實際軍費增長仍超千億——中國去年軍費預算為1萬5537億元人民幣,今年為1萬6655.4億人民幣,比去年增加了1118.4億元。
李強表示,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綜合考慮發展需要和財政可持續,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優化政策工具組合。赤字率擬按3%安排,赤字規模人民幣4.06兆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加1,800億元。預計今年財政收入繼續恢復增長,加上調入資金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人民幣28.5兆元、比上年增加1.1兆元。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人民幣3.9兆元、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
報告提出,為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人民幣1兆元。
關於貨幣政策,李強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加強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李強稱,今年將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澱空轉。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優化融資增信、風險分擔、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台灣議題
對台灣議題,李強指出,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同心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關於「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說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已經提過,當時他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但過去幾年政府工作報告並未重述這個觀點,這次是2018年來首度出現。
延伸閱讀1:再無「總理記者會」
今年兩會另一重大變動為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新任中國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婁勤儉3月4日在北京說:「今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
1991年,時任中國總理李鵬首次出席全國「兩會」閉幕後舉行的記者會。1993年起,「兩會」總理記者會開始成為常態。
對於中國的政治肌體而言,「記者會」多少有些異物感,容易產生排異反應。高級領導人極少在國內舉行記者會,因此「兩會」後的中國總理記者會,幾乎匯集了中外媒體一整年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儘管記者會上的提問被普遍認為是已預設好的,但答問者時常會有超出預料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時任總理的形象。
延伸閱讀2:對台政策 王滬寧:擴大兩岸交流
大陸兩會(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登場,對台政策「二把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4日在政協開幕式上做工作報告,涉台方面,王滬寧強調過去一年政績,包括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助推兩岸融合發展。但他未進一步闡述未來一年工作重點。
大陸全國政協4日下午舉行十四屆二次會議開幕式,本次會議為期六天,10日上午閉幕。王滬寧本次是去年大陸政府換屆後,首度在政協開幕式進行工作報告。回顧去年涉台工作,王滬寧僅簡短表示,「圍繞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等協商建言,舉辦第六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助推兩岸融合發展」。
延伸閱讀3:美中脫鉤 婁勤儉:拉大全球鴻溝
婁勤儉4日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針對大陸如何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提問時表示,5G、晶片、人工智慧都屬於計算機和通信範疇。近年來,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帶來交叉融合創新、集成創新和應用創新,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各國在科技領域出現競爭是正常的。
婁勤儉強調,中國主張,科技競技場應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符合市場經濟規則,搞「脫鉤斷鏈」、「小院高牆」只會阻礙全球科技進步,損害全球產業發展,拉大全球發展鴻溝。
婁勤儉舉例,關於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在本世紀初曾經希望通過國際合作,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共同研發一套衛星導航系統。但由於種種原因,進展緩慢,陷入僵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不得不下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建設一個技術先進、功能強大、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關,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廣泛應用,賦能各行各業,融入基礎設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時空基石。
婁勤儉說,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只要堅持自立自強,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任何一項已知的技術,要卡是卡不住的,最多就是時間問題」,關鍵是中國要加強科技智慧財產權的創造、應用和保護。
被問到美國大選對中美關係影響時,婁勤儉表示,美國大選是美國內政,大陸對此不持立場。不論誰當選,都希望美方能夠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朝著穩定健康、可持續方向發展。
延伸閱讀4:李強首度政府工作報告 一文掌握大陸經濟目標、政策動向
2024經濟目標出爐 「保五」非易事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上宣布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為5%左右,和去年一樣,亦符合市場預期。
刺激經濟 財政政策多管齊下
李強並在會中回顧過去一年經濟成績,包含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另外,中國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技術合約成交額增長28.6%,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
連續幾年發行特別國債 今年規模1兆人民幣
為解決重大專案建設的資金問題,大陸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人民幣1兆元。預計今年財政收入繼續恢復增長,加上調入資金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8.5兆元、比上年增加1.1兆元。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9兆元、比上年增加1,000億元。
外資看法 摩通:陸經濟不會是「火箭砲式刺激」
大陸全國兩會開幕,陸股能否有「兩會」行情、築底反彈也是焦點之一。EPFR Global數據指出,儘管「國家隊」大手筆入市挽救陸股,但數據顯示,兩會前、截至2月28日的一周,約16億美元資金從中國股票基金流出,為去年10月以來最大單周資金流出,或意味外資對陸股仍沒有信心。
根據外電報導,摩根大通經濟學家們發布報告預測,中國大陸的政策立場將可能繼續有利成長,但不會是「火箭砲式刺激」(Bazooka stimulus)。摩根大通經濟學家們稱,如果大陸政府工作報告也有談及對於經濟挑戰的諸多市場擔憂,包括通縮風險、失業率和房地產萎縮的影響等,那麼也不失為一種驚喜。
大陸將把今年GDP成長目標設在5%左右,與2023年相同,不過有分析認為,大陸經濟今年面臨的挑戰會更大,因為去年經濟增速達到5.2%有基期效應因素,2022年嚴格的疫情防控阻礙經濟成長。
大陸2023年CPI上升0.2%,遠低於3%的目標水準。高盛分析師在報告中提出,如果大陸今年依然設定一個雄心勃勃的成長目標,並在通縮壓力之下維持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目標不變,則顯示北京政策制定者更側重於促進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