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兩會開議/政治變局下 美中台的新三角習題!

大陸即將舉行全國兩會(人大、政協),對美關係與兩岸關係一直受到高度矚目,尤其中美領袖去年11月舊金山會晤、今年1月民進黨籍候選人賴清德當選總統以來,美中台關係面臨一嶄新的局面。本屆兩會將釋放出什麼政策方針,將成為我方新執政團隊上任後的大考驗。

 經歷三年疫情、全球需求疲弱,加上以及美國持續的祭出制裁,導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增。在此背景下,中國似乎也轉變對外政策的態度,尤其是對美關係。去年下半年,多位美國高官陸續訪問大陸,成功促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赴舊金山,與美國總統拜登上任總統後的第二次面對面會晤,緩和中美間的緊張氛圍。

台海議題 中美各自表述

 當兩位領導人在舊金山菲洛麗莊園互相問候時,拜登表示,他們有義務確保兩國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習近平則說,儘管中美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但應該「完全有能力克服分歧」。

 雙方此次會議被稱為「舊金山願景」。觀察會議達成的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恢復雙邊軍事交流、中方原則同意打擊毒品、防止經濟與科技爭端失控,並在氣候問題上合作。之後各層級的交流逐漸密切,兩國高級官員甚至在三個月內密集會晤。

 此一情勢的演變,對台灣來說,首要關注的是中美在台灣議題上的態度。拜登在峰會結束後對外表示,他在會議中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並強調「我不會改變這點」。中國方面,習近平則強調,美方應該用行動展現「不支持台獨」,停止武裝台灣。

 進一步檢視近期兩國高官在台灣問題上的互動,以中國外長王毅最具代表性。這位曾擔任過國台辦主任的外長,今年以來先後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美國務卿布林肯會面,其中蘇利文向王毅表示,反對兩岸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布林肯則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的重要性。

 王毅在台海問題上,多次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這才是台灣問題的真正狀況」,美方如真想台海穩定,就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布,將不支持「台獨」的表態落到實處。綜合雙方的說法,顯然在此問題上,仍存在不小分歧。

兩岸互動 緊張局勢升溫

 至於兩岸間的互動,自賴清德1月13日當選總統後,大陸雖未立刻進行最受關切的經貿制裁,但也不斷出招給予壓力測試。例如1月底春節前夕,無預警取消過去兩岸透過航空「小兩會」達成共識的M503航線偏置措施,被陸委會直接解讀為有意改變「台海現狀」。

 稍後,春節年發生大陸「三無」船隻闖進金門海域,遭我海巡署追緝翻船導致兩死意外,大陸海警海監船隨後進入金門、馬祖禁限制水域,甚至登上金門旅遊船「突襲檢查」,打破過往兩岸尊重對方海域的默契。賴清德當選僅1個多月,台海緊張局勢已引發全球關注。

 賴清德表示會延續總統蔡英文的兩岸路線,並在其發表當選感言時說,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是擔任總統的重要使命。他會不卑不亢,維持現狀,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自信的和大陸展開交流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但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也有守護台灣的決心。

 3月初「兩會」召開時,對美關係與兩岸方針會有那些新變化,新執政團隊將如何提出對策予以因應,不僅是地緣政治的熱點話題,更是攸關台灣發展的關鍵所在。


延伸閱讀1:中美雙邊角力 延燒成全球議題

儘管舊金山「習拜會」使中美緊張關係降溫,在歐盟「降風險」主張下,「脫鉤」風險也逐漸消停。然而中美貿易戰到科技戰延燒多年,全球化的反思意識,促成區域局勢和國際組織逐漸形成新秩序,G2競合已從雙邊延伸至全球議題。

 2023年11月APEC會議期間,除了中美元首恢復對話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提出加強「南南合作」,表示中國正在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支持開發中國家提升建設能力,進行經濟產業與能源礦產上的戰略對接。

 中歐方面,面對雙邊在電動車、柴油等領域摩擦不斷,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兼外長王毅2月出訪德國、西班牙和法國,向個別國家釋出善意,穩定對歐關係。

 美國之音報導,美國為應對中國區域影響力崛起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2022年2月提出「美國印太戰略」,聚焦南亞到太平洋諸島的印太地區,加強美國的地位和承諾。另外,拜登以重塑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和推動清潔能源轉型為目標,提出礦產安全夥伴多邊機制。

 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2月表示,印太戰略在過去兩年內發揮作用,尤其在與盟友以及夥伴的結盟關係上取得進展。美國將繼續與盟友和夥伴合作,在關鍵區域推進共同的願景。

 隨著中美G2競合展開新局,中國積極在國際舞台穩定與各方的關係,同時與懸而未決的貿易爭端仍待處理。然而,WTO爭端解決機制在美國極力阻止下,上訴機構常設的七名法官幾乎懸缺,使該機制自2019年12月起停擺。

 世貿秘書長伊衛拉在2月底舉行的部長級會議前形容,本次會議有點艱難。除了全球不穩定因素加劇之外,改革貿易爭端體系的進展有限。此外,債務問題等國際事務也亟需G2合作尋求解方,據傳美中正研議採取措施解決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問題,可能透過延長還款期及由世界銀行提供融資支持等,有望於11月的G20領袖會議上提案。


延伸閱讀2:台灣夾縫求生 應與對岸復談

 今年大陸對台工作會議在兩會前召開,大陸對台「二把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賴清德當選後重申既有的對台政策基調,大陸全國兩會會議預計闡述的政策不會偏離太多。與此同時,賴清德也宣示將延續前朝路線,意味兩岸或難脫離當前僵持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11月中美領導人會晤後,關係明顯緩和,後續進展是否會影響美國對台政策,成為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變數之一,台灣必須審慎因應、亦步亦趨,才有機會繼續在中美兩強「夾縫中生存」。

 大陸全國兩會於3月初開幕,將闡述接下來一年的經濟、外交、社會等政策,對台政策也是其中之一。各界注意的是,國務院總理李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闡述對台大政方針。

但因為對台內容相對簡短,加上外界更關注會議透露的國內政策,因此慣例在年初舉行、層級也更高的對台工作會議,透露的資訊量反而更多。今年王滬寧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要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也要堅決打擊台獨、遏制外部勢力干涉。這與先前論述無太大差異。

 賴清德也說,會延續總統蔡英文的兩岸路線,會「不卑不亢」爭取兩岸和平共榮,但面對對岸的「文攻武嚇」,也有守護台灣的決心。以此看來,兩岸難脫離僵持,因此中美之間的互動對此一三角關係變化,或更為關鍵。

 中美將長期對抗已眾所週知,兩強在台海議題上也各自堅守立場,中國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方則反對任何一方改變台海現狀,兩造說法並無交集。

 台灣未來需關注兩種情況,一是美方對台立場是否會隨著中美關係緩和及其他因素淡化。若在此情況下,台灣又與對岸關係差,在國際上反而更處在尷尬的地位。二是中美關係又被突然飛出來的「黑天鵝」破壞急轉直下,中美的對立是否又迫使台灣「選邊站」。過於親美引起對岸不滿、過於親中也會引起白宮不滿。

 不管哪種情況,新執政團隊都必須找出平衡點。單就緩和兩岸關係角度看,解方恐怕是兩岸都放下一些堅持復談,以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相關新聞

美國商務部4月25日公佈的2024年1~3月美國實際經濟成長率為1.6%,低於認為達到2.5%左右的市場預期。美國的個人消費等內需維持堅挺...
 日本官員頻頻口頭干預仍止不住日圓貶勢。難敵美元獨強,日圓匯價25日再度摜破155防線,刷新34年低點。日本央行(BOJ)...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抵上海,26日與王毅會談,聚焦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等4議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4日飛抵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