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印關係

近期中共中聯部長劉建超會見印度駐中國大使羅國棟,並指中方願與印方推動兩國關係早日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中印互為鄰國,同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大國,然而兩國關係並不融洽。

2020年6月中旬,印度與中國的邊界部隊在加萬谷(Galwan Valley)爆發衝突,印方20名士兵喪生,中方傷亡人數不明,印中關係自此陷入緊繃。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強調只有中印邊界情況正常化之後,兩國關係才有可能正常化。

中印關係的長期緊繃不只在軍事和外交領域上,過去4年間持續擴散到其他領域,印度嚴審來自中國的投資、嚴查中資企業逃漏稅情形、禁用200多個中國手機應用軟體及中國網站等。此外,兩國政府也透過以停止延長到期簽證的方式,達到驅逐彼此的外派記者之實。

然而近期雙方多有學術交流,根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的報導,一批中國學者上個月前往印度中部的聖雄甘地國際印地語大學參加工作坊,並參觀了當地的印度神廟,另外多所印度高等學府已開始接待來自中國的學者團,顯示印度透過放寬入境管制,逐漸鬆綁了與中國之間文化與學術交流。

有觀察人士認為,印度與中國逐漸恢復交流,目前雖僅止於非官方層面,但未來是否可能擴及至其他領域,以及印度是否會變更整體戰略思維,除將牽動印太地緣政治走向之外,也可能影響台印關係發展。

這位人士舉例說,若中國重新向印度派遣中文教師,則目前在印度多所大學運作的台灣教育中心勢會面臨壓力,因為中國一般都會採取金錢攻勢,包辦中國教師的薪資,而台灣則基於合作精神,由印度方負擔台灣教師的部分薪資。

印度與中國作為亞洲兩大崛起力量,恐難避免利益衝突,雙方各自實力、歷史經驗、對彼此的認知及戰略目標等都會影響雙方互動及戰略抉擇,關鍵在於雙方互動是以良性競爭或是惡性對抗來爭取利益。

觀察人士認為,從地緣政治來看,兩國目前在南亞區域的交手仍是零和賽局,馬爾地夫(Maldives)新總統穆伊祖(Mohamed Muizzu)為與中國交好,而要求印度政府撤出駐軍及停止水文調查合作,就是一例。

中國是印度世仇巴基斯坦的好友、印度則是被視為抗中同盟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一員,兩國也都在爭奪南方世界的領導權,這些政治現實難讓印度與中國成為「天然夥伴」。

雖然如此,已有部分媒體人和學者開始鼓吹印度應恢復與中國的交往。

台印同屬民主國家,且共同面對中國存在的事實,應鞏固互信基礎、務實發展友誼。觀察人士認為,台灣現階段除繼續強化與印度之間的民間交流之外,還應爭取印度菁英份子及輿論,支持台印關係與印中關係脫鉤。

相關新聞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23日在中國代表傅聰主持下,召開「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對國際關係的衝擊」的阿里亞模式(Arria-Formula)會議,...
在中美貿易戰中,稀土正成為川普政府的弱點。中國政府出口管制的品類對於美軍的最新戰鬥機與核潛艇的製造至關重要。有觀點認為如果禁運持續數個月,...
越南和南韓將對經由自身向美國運輸中國産品的「迂迴出口」加強查處。美國川普政府要求兩國不得支援中國規避美國的對華關稅,兩國採取了應對措施。...
在川普掀起的各式風暴中、在關稅戰的槍林彈雨下,歐洲最大經濟體、全球僅第三大經濟體、與美貿易連續33年存在順差的德國,居然幾乎沒有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