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銀華/淨零排放是口號?
有關碳中和、淨零碳排、淨零排放已成為熱門的議題,然而它們之間的差異與意涵為何?真正了解它們的差異,才能避免「淨零排放」淪為口號。
企業或組織先盤查、減排,接著將剩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想辦法移除或抵換。碳中和是指一個企業或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等於抵換量,並允許透過購買外部的碳權、再生能源憑證作為抵換手段。淨零排放則是指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抵換量相等,而且此處的抵換量,需實際從大氣中把溫室氣體移除,以使淨排放量降至零;亦即淨零排放是「不能」以購買外部的碳權、再生能源憑證作為抵換手段。現在納入所有溫室氣體是必然的做法,而任何溫室氣體排放均可轉換成二氣化碳當量。因此,淨零排放、淨零碳排,日漸趨同而被交互使用。
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的根本差異是抵換種類,淨零排放必須透過碳移除專案來去除大氣中碳的含量,而碳中和最被批評的極端案例:企業或組織本身並沒有減碳成效,而全部是透過購買外部的碳權、憑證來抵換,此一做法對防範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衝擊,並無實際貢獻,有人比喻為如同購買「贖罪券」,因而受到廣泛的質疑。
基於上述淨零排放和碳中和的根本差異,也進一步造成目標上的差異。碳中和雖有制定減排目標,但不需要設定在高的水準,較著重在可以立即達成的短期成效(直接購買碳權、憑證抵換)。淨零排放則有設定具體目標,例如,大多數公司需要在二○五○年減少範疇一、二和三排放的九十%,剩餘的排放可以透過碳移除專案來處理。對企業來說,執行碳中和計畫是起步,但僅達成碳中和不足以實現一點五℃的氣候目標(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不超過工業革命前水準一點五℃),淨零排放才是最終所有企業、組織要採取行動來達成的。
淨零排放是具雄心的永續發展方向,也是為達成一點五℃氣候目標而努力。若以此為目標,則需盡可能的減排,最後任何剩餘、難以避免的排放便透過碳移除技術來抵換。所謂的碳移除,是指從大氣中去除已經排放的二氧化碳之技術;而二氧化碳去除技術,也稱為負排放技術,可分為自然解決方法和技術解決方法。自然解決方法主要是保護甚至擴大生態系統,以恢復並強化自然生態系從環境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包含重新造林、植樹造林、海洋碳匯、土壤碳封存等。
技術解決方法則是指從環境中捕捉和儲存二氧化碳的技術,如碳捕捉和儲存生物能源,藉由燃燒植物生物質來獲取能源,並捕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由於生物質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燃燒生物質並捕捉當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整體上會使二氧化碳負排放。另一種技術是直接空氣捕獲,一種利用化學反應從空氣中分離並捕捉二氧化碳的方法。由技術解決方法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需要儲存,地質封存和礦物碳酸化都被視為可行的選擇。
本文主要是強調碳中和僅是短期目標,長期還是要達到淨零排放。同時,我們要避免的是:一直宣稱淨零排放,但僅是靠著購買外部碳權或憑證來抵換的作為。因此全球必須積極投入碳移除技術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