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ECFA若取消對台灣非電子產業影響最大

 星展銀行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表示,兩岸ECFA完全終止的機率並不高,若真的發生,因台灣非電子產業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高,將受到最大影響,未來須持續觀察後勢發展。

 星展銀行12日舉辦2023年第四季經濟展望線上記者會,馬鐵英被問到兩岸ECFA若取消對台灣影響時指出,台灣主要是非電子產業對大陸貿易的依存度高,尤其是石化、橡膠、機械業等,預期受到影響最大。

 但兩岸ECFA完全終止的可能性不高。馬鐵英認為,會被真正實施或討論的時間點,可能落在明年台灣選舉及美國選舉之後,那時地緣風險增加以及貿易變數會提高,目前星展尚未將兩岸ECFA變數列入對明年經濟成長率的預估當中,主要是其中仍有協商的空間。

 綜觀台灣整體經濟情勢,馬鐵英分析,台灣經濟已走過低谷,步入溫和復甦軌道,但未來有三項潛在風險,分別是:全球經濟放緩、中美科技衝突,以及美國對大陸作進一步的技術管制、大陸對台灣作貿易限制等。

 如果對岸真的終止ECFA的話,馬鐵英認為,台灣出口恐受衝擊,受衝擊較大的會是對大陸出口依賴度較高產業如石化、機械等,因石化類化學產品對大陸依賴度有35.5%,橡膠及塑料依賴度29.1%,機械類26.1%,另精密儀器及玻璃陶瓷等兩產業,對大陸貿易依賴度更逾40%以以上,因此,石化類及機械類等貿易依存度高產業受影響會比較大。但對有些產業如紡織、食品及農產品影響會較小。

 馬鐵英強調,台灣紡織廠商過去積極分散供應鏈及出口市場,對大陸出口依賴度下降很多,目前紡織業、鞋帽業對大陸依賴度都在15%以下;食品、農產品對大陸出口依賴度也較低,主要因大陸近年已陸續對台灣農產品進口進行管制,所以農產品對大陸依賴度也下降很多,目前還不到10%;至於台灣電子業則仍享有WTO(世界貿易組織)零關稅待遇,則不會受到影響。

單驥/國際情勢詭變 兩岸經貿關係何去何從

目前中國大陸在世貿組織(WTO)提出對台的2,455項貿易壁壘調查,可視為其對台經濟上「文鬥」的起手式,上述調查雖已決定再延至明年總統大選前,然事情並未結束。此外,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否要重新檢討抑或是中止,應在中國大陸的政策盤點中,也都是其經濟「文鬥」,甚至是「窮台」戰略上的一環。

 隨著敘利亞總統全家及重要閣員乘中共專機參加於杭州舉行的亞運並安全返國後,隨即傳出兩則中東方面的動盪消息:其一是敘利亞的軍校受到無人機的攻擊,傷亡近百人,而其國防部長因早一步離開而倖免於難;其後,又傳出哈瑪斯5千火箭突襲,以色列對其宣戰,而我旅行團124人均安的消息。上述中東國家的消息離台灣甚遠,然其與中美博弈的大棋局有關,又與我們很近,故須多予留意。

 中國大陸促使伊朗與沙烏地和解後,直接排擠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可說是動了美國的奶酪。此次特別安排敘利亞總統參加杭州亞運,可視為中國大陸對美國在中東戰略上的一次硬扛,日後中東戰事發展,可能有再擴大之勢。

 ■大陸對台「文鬥為先」,貿易壁壘調查只是一環

 值得重視的是,美中的博弈是全面全球的,這其中,當然不會漏掉美中關係裡的核心與重中之重:台灣。

 吾人以為,台灣必然無法脫身於此一大博弈中,問題是在於美中對台的博弈上是要文鬥或是武鬥?雖然美方鷹派不排斥武鬥,但畢竟主動挑起戰端後,如何收尾困難度很大,且美方所須付出的軍事、經濟、政治甚至美國本土安全上的代價甚大,再加上俄烏戰爭之累,實不可不慎。現今,文鬥抑或是武鬥當取決於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現階段則是以「文鬥為先,武鬥為要」。在此戰略下,其對台文鬥的力度將隨著台灣內部政治情勢的變化,會加大、加劇中。

 目前中國大陸在世貿組織(WTO)提出對台的2,455項貿易壁壘調查,可視為其對台經濟上「文鬥」的起手式,上述調查雖已決定再延至明年總統大選前,然事情並未結束。此外,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否要重新檢討抑或是中止,應在中國大陸的政策盤點中,也都是其經濟「文鬥」,甚至是「窮台」戰略上的一環。

 從經濟或科技戰的角度來說,自從華為公開其Mate 60 Pro兼具衛星通訊功能的5G手機後,是一次重要的分水嶺。從產業經濟的角度來說,這是一次「超越式進口替代」政策的實現,其已明白地預示著在高科技的領域裡,中國大陸不只能超越且有重創美國旗艦型企業的可能,不論對美國或是台灣都是一大警訊。

 ■超越式進口替代,比中止ECFA更具殺傷力

 更有甚者,其對台灣的一大警示是,若中國大陸對美國的晶片及重要軟件都能成功進行進口替代,且能超越的話,那麼,其對台灣現階段進口的大宗項目:中間材及工業半成品又如何不能進行進口替代呢?這對於具有全球最完整產業鏈的中國大陸而言,又何難之有?其對台灣經濟的傷害當遠在貿易壁壘調查或ECFA協議之上。

 是故,吾人應可推論,中國大陸現階段對台仍維持大量中間材及工業半成品的進口,而台灣2022年時仍享有1,565億美元對陸的貿易順差,是中國大陸對台灣進口替代政策的緩行,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然此一政策是否在中美全球博弈加劇下,而被重新檢討呢?

 若中美雙方暫不會在台海有直接地軍事衝突,那麼,各種非軍事的競爭都不能排除,上述對台灣大規模「超越式進口替代」政策實施,它是代價最小且CP值最高的,因其能輕鬆地達到至少三個目的:其一,大幅降低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重創台灣經濟,且增加內地就業;其二,其能重創台灣中小企業,撼動台灣經濟根基,並讓台灣失業率快速攀升;其三,隨著上述進口替代政策的實施,其不但能傷台灣於無形,且能讓歐美等國無任何藉口介入外,亦能宣示對台主權。

 值此波譎雲詭的國際情勢及WTO及ECFA調查與檢討呼之欲出之際,政府能不速謀對策乎?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31日突然宣布6月15日起,對產自台灣的潤滑油基礎油等134個稅目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
針對經濟部長郭智輝拋出2030絕對不缺電一說,行政院長卓榮泰31日表示,政府有絕對努力跟決心,要持續安全穩定的供電,...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30)日率領副院長鄭麗君、秘書長龔明鑫等人拜會立法院民眾黨團,在交流過程中,民眾黨立委張啟楷問及電力問題,他表示,AI、...
能源政策首重電夠不夠 其次才是低碳、淨零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上任後昨日首度談到對能源政策的看法;他直言,自己不排斥核電,關注的是電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