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艾朗:搶救央行信譽 政府該動起來了

6月各大央行動作頻頻。英格蘭銀行(BOE)連續第13次升息,且一舉升息2碼;歐洲央行(ECB)升息1碼,並暗示還要再升;澳洲及加拿大央行則是在暫停升息之後,又恢復升息,挪威與瑞士央行繼續升息;連土耳其新任央行總裁也違逆總統厄多安的意願,悍然大幅升息。反觀美國聯準會(Fed),雖然並未升息,卻提高通膨率預估,並暗示高利率將維持更久。

這些事件加在一起,意義絕不一般。各國央行對抗通膨已經歷時兩年之後,情勢依然如此混亂,對個別央行及整個央行界都不是好事。一些政治人物已對央行開砲,而一般民眾也因為物價及房貸利率雙升而備受壓力。造成這種情勢的潛在原因就是通膨糾結難解,而各大央行的共識則是高利率仍將維持更久。

使當前狀況更不尋常的另一項原因,則是在央行已經強力緊縮,但通膨仍未明顯下降。多國公債殖利率曲線已明顯倒掛,例如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已比基準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高出超過1個百分點,顯示投資人益發預期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將臨。這也使各國央行成為各界交相指責的焦點,嚴重削弱央行在政治上的自主,也使央行難以恢復政策效力及公共信譽。

央行原本就無法獨自因應「三難題」的挑戰,亦即必須同時維持低而穩定的通膨,促進熱絡且包容的經濟成長,及確保金融穩定,但現在央行卻必須獨自承受各界的壓力。更不幸的是通膨之所以積重難返,各國央行的確犯錯在先;而且一旦產品類通膨死灰復燃,服務類通膨依然居高,則問題將益發難解。各國不能只靠央行來獨力解決上述的「三難題」,還須採取兩項亟需的行動計畫。

第一,需要一套高度整合的政策作法,既要維持財政穩定,更需要強化供給面的反應能力、生產力、勞動市場機能以及區域性/全球性政策協力。

第二,一些國家應該由政府任命獨立團體,對央行進行全面性的高位階檢討,範圍應涵蓋決策過程,過時的政策架構與目標設定(例如Fed),認知不夠多元化,以及權責不明確等層面。

央行須靠諸多政府單位共同努力,才能落實長期經濟繁榮、社會福祉與金融穩定等目標。

(作者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 伊爾艾朗/編譯任中原)

相關新聞

歷經數個月的談判,美烏終於敲定礦產協議,這不僅象徵著美烏兩國深化經濟與軍事合作的決心,也被視為 川普 政府對 烏克蘭...
美國政府限制輝達(Nvidia或NVDA,陸譯英偉達)對中國H20晶片的出口,導致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美國總統川普週二 (29 日) 在密西根州發表就職 100 天演說,宣告自己是歷來百日開局「最成功」的總統。他強調,這是「很多很多人」...
加拿大 總理卡尼領導的自由黨在廿八日的聯邦大選獲勝,可望拿下國會一六八席繼續執政,但離單獨過半仍差四席。卡尼在勝選演說表示, 美國 總統...